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把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把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赋能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冀南之东,衡湖之畔。京津冀科技创新支点城市,秋意正浓,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匠心筑梦、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加快。

作为扎根衡水的地方职业高校,百年老校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衡职院”)在“十四五”期间县域特色产业加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一体多翼”为抓手,以“四个融合”为路径,深度对接衡水“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推进下沉办学、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为安平丝网、深州装备制造、景县橡塑制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职教赋能产业、产业反哺职教”的双向赋能之路。

近日,笔者深入衡水多地,探访衡职院如何以职教之力,激活县域特色产业“一池春水”。

下沉办学

精准对接开拓新路径

走进河北骄阳丝网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智能机器人有序运转。毕业于衡职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周泽腾正操作智能机器人,进行零件加工和装配。“我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到加工的生产项目。之前我曾在这里实习,对全域丝网特色产业有了基本认知,让我在走上岗位后迅速提升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像周泽腾一样,我们为安平丝网产业定制培养了大量的‘双修双创型金蓝领’。”衡职院智能制造系主任于志宏介绍,“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道德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在毕业后操作上手快、有职业荣誉,成长为优质员工。”

学生宛如一座桥梁,稳稳地连接起高校与地方产业,让二者携手共进。

安平丝网产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河北首个千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丝网产业实现产值1067亿元,从业者达21万人,集聚了1.6万家相关企业,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

针对安平丝网产业对精密制造、新材料研发的需求,衡职院联合安平县政府建设安平丝网产教聚合体和安平学院,旨在服务本地丝网产业。在这里,传统课堂被“搬”进企业车间——学生不仅学习丝网编织工艺、智能焊接技术等理论课程,更在知名企业的生产线上实操演练。例如,在丝网编织实训中,学生需掌握从0.012毫米超细丝到10毫米粗丝的全流程编织技术。

无独有偶,近年来衡职院下沉到县域办学,陆续建成了武邑校区,安平、深州、景县3个县域学院,9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信息工程、交通运输等7个专业群,助力深州机械装备制造、武邑县金属橱柜等县域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支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安平丝网产业成为河北省首个千亿级县域产业集群。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背后有高职教育为地方赋能的深刻考量和具体实践。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与县域特色产业同频共振,必须下沉县域考虑新的办学路径。”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增军说,面对衡水市“9+5”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衡职院创新提出“校园融合产业园、专业融合产业链、课程融合岗位群、科研融合企业需”的“四个融合”路径,形成了“1+N”下沉办学模式,人才培养适应性持续提升,优质职教资源延伸至产业一线。

深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少威对衡职院的下沉办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有生产经营企业100多家。衡职院的下沉办学模式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与园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和创新支持。园区内已有30多家企业与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

“1+N”延伸

“校企共生”构建新生态

“‘1+N’概念涵盖三个紧密关联的实践维度。其顶层设计以‘校本部+县域分院’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下沉。第二、第三层面则聚焦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起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立体化生态体系。”李增军解释道。

在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衡职院在教学中打破了传统专业设置的单一性,通过“一专多服(一个专业服务多个特色产业)”机制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以衡水市产业布局为坐标,衡职院多个专业形成跨县域服务网络。

在武邑县金属橱柜产业基地,正经历由职业教育引领的产业升级。衡职院智能制造系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和企业,依托“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发高端智能控制系统保险柜产品,正改变行业格局,大大提升了武邑保险柜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该系还为衡水桃城区智能制造公司河北吉码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具备伸缩式缓冲结构的隧道仰拱栈桥”,隧道工程顺利安全实施。

在衡职院安平学院,针对安平县丝网产业年出口额攀升但外销翻译人才短缺的痛点,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且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模式也同步服务衡水高新区化工企业、景县工业园橡塑企业、外贸企业。

衡职院将社会培训视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通过“学历教育打基础、职业培训强技能”的分层培养体系,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供应链。

在“中国设施蔬菜之乡”、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饶阳县,以及“蜜桃之乡”深州,衡职院数字商贸系教师依托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针对蔬菜瓜果种植户、经销户开展“电商主播孵化”“农产品溯源系统操作”“短视频营销技巧”等专项培训,自2020年至今累计培训3万人次。

在衡水,“1+N”重塑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逻辑范式。它为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引擎,也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学生获益大、教师收获丰——

衡职院把育人平台建设在各县各类产业园或开发区,将学生认知实习和实践教学直接放在生产车间,打通学院教学和企业用工“最后一公里”;开设与县域特色产业对接的“核心+关联”专业,各专业配备与产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和产业导师,实现会操作的基础能力、能设计的核心能力、懂技术的综合能力、善应用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真正实现了‘校企共生’。”智能制造系教师张雨展示着《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说。这本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编写的“活页式”教材,每学期根据企业技术升级动态更新30%内容。“校企共生”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大幅提升,开发多门校企联合课程,72%的专业课程对接河北省支柱产业。

“四链一体”

产教融合焕发新生机

在衡水多地多家企业,能深刻感受到职教赋能带来的产业焕新。

衡职院深州学院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瑞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国内首家发动机缸体制造领域上市公司瑞丰动力集团智能加工事业部总经理王旭日说:“衡职院的毕业生不仅技术过硬,而且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岗位。目前,该企业有超过5%的技术工人来自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年轻工匠已成为推动企业技术革新的生力军。”

深度合作带来的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依托瑞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校企联合攻关团队成功发明了“发动机缸体清洗烘干装置”,该装置显著提升了发动机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衡职院深州分院,学生“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模式已形成完整闭环,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这种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衡职院构建的针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支撑体系:瑞丰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校企实训基地,实现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衡职院深州学院,年均输送100余名掌握智能装备操作与维护的专业人才;教师、企业工程师技术服务团队,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推动深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人才供给的全链条赋能模式。

衡职院作为县域产业生态优化的“催化剂”,其作用还体现在多个产业集群中。在枣强玻璃钢产业园,衡职院与行业协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通过举办技术论坛和技能大赛,带动全县200余家中小企业提升工艺水平。为助力景县橡塑产业转型升级,衡职院联合多家龙头企业升级装卸料机械手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

政府搭建政策平台、学校提供智力支持、行业把握市场方向、企业落实转化应用,四方联动形成强大合力。可以清晰地看到,衡职院赋能县域特色产业的实践,为地方经济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探索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通过建立产业需求预测机制,使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构建“‘1+N’模式—产业反哺”闭环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如今,这份来自冀东南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样本,衡职院以昂扬的姿态,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壮美篇章。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郭佳玺、陈晓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