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教育


走到田间地头,寻找人生方向——探访“行走的思政课”之二

今年暑假,河北农业大学物科技学院学生在涞源乡村发放科学养殖科普手册。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这是刚从孟村梨创新驿站采回来的土壤样本。”10月14日,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2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孙喆,正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样本分析。

去年9月入学以来,孙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梨创新驿站住几天。除了观察果树长势、采集试验样本,他还会和梨农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交流中,我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有了为农民做科研的想法。”孙喆介绍,他现在做的是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希望通过土壤改良帮助果农提高梨的产量和品质。

2017年,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政府依托企业或园区联合打造了50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2019年该做法又在全省推广。

如今,广布于燕赵大地的农业创新驿站不仅成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该校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

今年暑假,河北农业大学物科技学院学生在涞源桃木疙瘩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践。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立杰表示,农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育人路径,引导学生把青春小我融入兴农大我。

与孙喆有着类似经历和收获的,还有该校农学院202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成龙。今年4月到9月,他一直在张北做课题研究。

“在这段时间,我实地观察了大田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李成龙介绍,他还会到当地养殖和种植大户家里做问卷调查,研究坝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问题。

李成龙之前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农业农村了解并不多。这次经历,让他最受触动的是,农民的辛苦以及对技术的渴望。

在张北,种植白菜等叶菜的农户较多。每逢收获季节,他们在迎接丰收喜悦的同时,也面临几百斤乃至上千斤剩菜叶无法处理的烦恼。

李成龙说,当他告诉农户,这些“垃圾”可以处理后进行青贮时,他们眼里泛着光。

重新回到校园的李成龙,脸晒黑了,心也更坚定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做对农民有用的人。”李成龙说。

知农是基础,爱农是升华。只有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理解“把根扎进泥土”的深刻含义。

不只是研究生,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本科生在农业创新驿站同样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价值观是人才成长的灵魂灯塔。对于涉农专业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扎根农业、奉献农村的前提。张立杰介绍,他们还把农业创新驿站打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今年暑假,河北农业大学物科技学院学生在涞源太行鸡养殖园区进行专业实践。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今年暑假,该校动物科技学院16名师生来到位于涞源的农业创新驿站,开展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那里,我们主要是做给农户发放科学养殖问卷、协助企业完成相关数据实验等工作。”2023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赵稼豪告诉记者,这两年寒暑假他都主动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价值。

现在,赵稼豪越来越喜欢往养殖生产一线跑。“只要听到哪个专业课老师说要下乡,我就赶紧‘贴’上去。”赵稼豪说。

农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大意义,从内心深处认同并热爱“三农”事业。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指导中心主任李颖介绍,在农业创新驿站参加社会实践的队伍中,不仅有专业课教师,还有他们思政课教师。

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打造思政实践大课,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责任感。

河北农大每年有30多支大学生实践团队深入基层。2019年至2024年,思政课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百余项。

与此同时,河北农大的实践育人效果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边疆、到西部、到乡村振兴基层一线就业创业。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实际结合,若脱离专业特色与现实场景,极易沦为空洞的口号灌输。”张立杰表示,他们将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提升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着力培养真懂农业、真爱农村、真为农民的“新农人”。(河北日报记者 王敬照

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