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是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当天,在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测产现场,经专家组测定,王庄千亩方测产结果为826.6公斤/亩,结合今年6月小麦季实收730.8公斤/亩,冬小麦夏玉米全年亩产达1557.4公斤/亩,较千亩方周边农户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6.4%,增效48.0%,减排32.7%,节水21.0%,再次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
曲周县是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典型地区。半个世纪以来,从这里摸索出的改土治碱经验,改变了黄淮海地区5000多万亩土地的面貌。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3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及10余家单位,开启一场“绿色吨半粮”科技大会战。
10月16日,曲周县“绿色吨半粮”示范方测产现场。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表示,曲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种植条件基本上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里开展“绿色吨半粮”行动,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在张福锁的鼓励下,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走出的四个90后高材生,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和蔡东玉在曲周承包1000亩地,进行“绿色吨半粮”试验。
整地、播种、施肥、收获……在这块轻度盐渍化中低产田上,每一个技术环节,四个年轻人都全力以赴。
2022年9月,曲周县刘庄村,四个人在玉米地里合影。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历经一季又一季试验,他们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创制3种绿色智能肥料,筛选出“中麦578”等多个高产优质品种。四个小伙子还建起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绿色吨半粮”核心技术辐射面积超3.4万亩。
去年11月,在曲周县举办的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上,张福锁院士发布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增效40%,减排46%,水分利用效率2.16千克每立方米,节水30%,每亩地节本增收795元。
2024年10月20日,在曲周县千亩示范田,叶松林(右)与郝展宏用无人机撒肥前,查看肥料。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摄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政府开始谋划在更大范围推广“绿色吨半粮”模式,在全县10个乡镇建立11个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方。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建立攻关团队,县领导分片指导,地方农技人员和乡镇协调,从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保障。
“今年,河北冬小麦遭受低温干旱寡照,夏玉米生长前期高温干旱,在极端气候影响下,千亩方继续增产、增效、减排,并且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实属不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说,这得益于高产群体构建、绿色智能肥料、叶面营养调控以及深耕培肥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了作物系统抗逆性。
10月16日,曲周县“绿色吨半粮”示范方测产现场。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经过测产,胡近口村、郎屯村、马庄村、河固李庄村4个千亩方玉米产量达791.4公斤/亩—860.0公斤/亩,平均增产22.3%,氮肥增效35.0%,取得良好成效。
“作为曾经的盐碱地,如今仍是中低产田的河北曲周,成功创建‘绿色吨半粮’对全国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张卫峰认为,曲周不仅形成了绿色增粮的技术模式,也形成了科技小院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农场主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是生产实战场景中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典型模式。
如今,“绿色吨半粮”行动正向全国开展。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地陆续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为全国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示范样板。
张福锁院士表示,曲周“绿色吨半粮”的突破,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难以协同这一国际重大命题的新突破。
10月15日,在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张福锁院士发布“绿色吨半粮”全球行动计划。“这是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倡议后的第一个行动,这一‘中国方案’将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福锁院士说。(河北日报记者刘荣荣、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