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明渠段输水水质安全相关建议
护佑一泓清水 惠泽千家万户
“之前如遇降雨,桥面的雨水容易通过排水口直接进入石津干渠,对水质造成影响。现在我们在排水口新接入了排水管道,可将雨水引至桥下排水设施。”近日,在石家庄市太行南大街的一处高架桥下,石家庄市水利局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刘卫星向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小组,介绍了桥面雨水直排灌渠问题的整改情况。
“目前,相关跨渠高架桥的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未来我们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定期检查维护排水设施,确保本区域的南水水质安全得到持续保障。”刘卫星说。
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线路总长2056公里,受水区域涉及7个设区市、雄安新区和定州市、辛集市,覆盖92个县(市、区)的170余个供水目标。如何确保这一庞大工程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惠泽千家万户?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对代表提出的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明渠段输水水质安全的建议进行了重点督办。
“督办期间,省水利厅组织省水务中心针对石津干渠明渠段水质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出5类70项风险隐患问题,我们也多次组织实地调研和专题座谈,推动相关部门加强设施建设、健全巡查维护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切实保障供水安全。”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小组成员、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办公室主任闫凌云告诉记者。
根据今年施行的《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条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工程隔离区域,不得破坏安全隔离设施。“但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石家庄市某小区附近的石津干渠隔离网遭到破坏后长期未修复,部分居民在渠道堤岸上方垦种,可能对水质安全造成影响,建议尽快依法解决。”在今年5月的一次座谈会上,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小组向省水利厅反映了代表意见。
“接到转办建议后,我们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到现场核查,修复加固了破坏的隔离网,并对堤岸上方的垦种行为进行了劝阻和清理。”省水利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处处长张建波介绍,目前相关区域正在实施绿化提升工程,下一步将加大巡查力度,同时联合属地街道和社区向周边居民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为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地见效,省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了问题整改复核机制,要求代表建议办理部门建立台账并定期更新整改进展,确保每个问题都整改到位、不留死角。
“通过图片对比和现场检查我们了解到,省水利厅此前组织梳理出的各项风险隐患问题已基本整改落实到位,具体建议办理情况也已向代表答复。代表对建议办理情况表示满意。”闫凌云说,下一步,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将组织代表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持续跟踪问效,防止问题反弹,切实将整改成果固化为长效机制,确保来之不易的南水长久、安全、稳定,惠及更多群众。(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