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州多家医院接诊的因隐翅虫导致皮肤问题的患者有所增加,有的医院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病例。
日前,家住东光县的李先生就遭遇了隐翅虫的“袭击”。他急匆匆地赶到沧州市第三医院皮肤科,向医生田志兰求助:“大夫,快帮我看看我脖子上的一溜大水泡是咋回事,太疼了……”
李先生回忆,两天前,他踩过草堆,到果林里干活,突然感觉脖子里有点刺痒,便随手划拉了几下。回家后,他脖子上的皮肤竟火烧般疼痛,涂抹皮肤药膏后不见效,很快就起了一溜枣大的水泡。有的水泡还往外渗出黄色液体。李先生疼得吃不下、睡不着,赶紧前往医院就诊。
田志兰结合李先生的外出接触史和线状水泡皮损等症状,诊断这是隐翅虫强酸性毒液引发的急性皮炎。李先生通过外敷药、涂抹药膏、内服抗过敏药物,7天后基本康复。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赵娜介绍,目前科室门诊每天接诊约100例患者,其中一两例是与隐翅虫有关的患者。这些患者普遍反映有明显的刺痛感,且皮肤疱疹区域规则、界限分明,多出现在脖子、胳膊、手臂等暴露部位。由此可以判定,这是拍打隐翅虫引起的皮肤问题。
赵娜分析,隐翅虫喜温喜湿,今年雨水较多,隐翅虫虫卵、幼虫、成虫有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城市绿化面积增加,给隐翅虫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跨地区活动频繁,隐翅虫更多地在北方出现。她提醒广大市民,隐翅虫体型虽小,但毒性不可小觑。当它落在身上时,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拍打,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或用物品将其赶走。
田志兰强调,野外劳作时一定要加强防护。若不慎拍死了隐翅虫,不要抓挠皮肤,应立即用胶带粘除虫体残留,第一时间用肥皂水等碱性液体反复清洗受损皮肤,中和毒素以减少皮肤损害,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据悉,隐翅虫体长一般为1毫米到8毫米,最大可达35毫米,身体狭长或呈卵圆形,体色为黄色、红棕色、棕色或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