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新疆“冀”忆|千里送医 情暖天山——河北“十四五”对口援疆答卷医疗篇

近日,巴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与死神竞速的高难度颈总动脉血管瘤切除术正在紧张进行。凭借精湛医术与丰富经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援疆医生、巴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干勋成功切除瘤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只是河北医疗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河北全面开展“组团式”“托管式”医疗援疆,协调省内80余家医疗机构,对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各医院,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技术支援、医疗体系完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帮扶,显著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谱写出无数动人的生命赞歌。

6月18日,轮台县人民医院,沧州眼科专家(左)为患者做术前检查。张晓超摄

设施技术双提升

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先进齐全的治疗设备、整洁明亮的医疗环境……2024年9月,由河北投入5500万元援疆资金的巴州人民医院南院区建成投用,百姓心心念念的好医院建到了家门口。

一年来,南院区接诊治疗患者48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该院的救治能力,有力缓解了当地各族群众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十四五”期间,河北共安排2.72亿元援疆资金支持巴州和二师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巴州人民医院南院区住院楼、轮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且末县人民医院河北住院楼二期工程、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等项目均已建成投用。

7月10日,新疆轮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河北沧州援疆医疗队副领队、轮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洪芳(左)正给患者万小军做检查。张晓超摄

河北的援助,不仅从硬件上改写了当地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的历史,在专业技术提升方面,也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河北援疆医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填补50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极大提升各医院救治能力,让患者在当地就能接受规范治疗。

“不开刀、痛苦轻、恢复快!感谢河北援疆医生治好了我的病。”今年1月6日,患者李洪涛到若羌县人民医院复诊,经检查恢复良好。

两天前,李洪涛因腹部突发剧痛紧急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输尿管下段结石,该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进行体外碎石治疗。然而,以前县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患者需要转到400多公里外的库尔勒进行治疗。

邢台市援疆医生路延平、张雁翔得知后,认真研判患者病情,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借助X线及超声设备,开展电磁波体外碎石操作。随着结石顺利排出体外,折磨李洪涛的疼痛终于减轻。

这项填补若羌县电磁波体外碎石技术空白的治疗,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还为当地医生上了生动一课。本地医生余思伟全程参与了这次治疗,他说:“通过病例讨论、操作示范,我学习到了更前沿的治疗方式。”

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疼痛术、下肢动脉血栓抽吸术……五年来,河北援疆医生不断为当地医院带来“首例”突破,曾经需要远赴乌鲁木齐甚至疆外就医的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州”正成为现实。

6月22日,巴州人民医院手术室,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援疆医生、巴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干勋(前排右二)正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服务下沉基层

畅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县医院看病越来越方便了。”每周一、三、五下午两点,博湖县人民医院的班车都会到塔温觉肯乡接上患者吴女士,到医院做血液透析。

56岁的吴女士几年前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肾衰竭,需要定期做血液透析。但当时博湖县人民医院没有血透室,她只能跑80公里到州里医院做透析。

改变发生在2023年。秦皇岛市援疆医疗队帮助医院添置设备、完善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血透室于当年5月开诊,吴女士等患者终于结束了奔波的日子。

在过去,巴州各县医院由于医疗技术跟不上,一些疑难病症患者需要远赴外地求医,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河北各市援疆医疗队以县域外转率较高的病种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帮助县级医院打造重点科室,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和静县肿瘤患者转诊率高,邯郸市援疆医疗队通过开设肿瘤门诊、成立肿瘤科、筹建肿瘤中心“三步走”,帮助和静县人民医院构建起完整的肿瘤诊疗体系;

尉犁县群众危急重症看病难,以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医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尉犁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全面提升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专科救治、后期康复的救治能力,大大降低了危急重症患者上转率;

轮台县基层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力弱,沧州市援疆医疗队帮助轮台县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并以其为枢纽,在乡镇建救治单元,在村设急救哨点,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畅通心梗急救通道;

…………

“我们因需选派紧缺专业人才,量身定制专家团队,通过‘渗透式管理,植入式帮扶’模式,推动当地医院重点科室从无到有、诊疗能力从弱到强。”河北省卫健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医疗援疆处负责人缑晓珊说。

巴州地域辽阔,不少群众居住在偏远乡村。河北积极推动援疆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将河北的深厚情谊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谢谢医生,我现在能下地干活啦!”今年4月的一天,尉犁县喀尔曲尕乡河北援疆专家义诊台前,7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赛买提拨开人群,紧紧握住陈杰的手道谢。

半年前,承德市援疆医生、尉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陈杰来到喀尔曲尕乡义诊,买买提大叔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心电图。看着上面异常的波形,听着老人描述的胸部闷痛症状,陈杰瞬间神经绷紧。“您极有可能患有冠心病,血管狭窄程度不明,随时有心肌梗死风险。”陈杰回忆,当时他攥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反复叮嘱,快去医院检查治疗。

几天后,买买提大叔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尉犁县人民医院。陈杰等援疆医生为他实施了近两个小时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终于为缺血的心肌重新开辟出生命通道。

千里援疆路,拳拳医者心。

7月2日,邢台市援疆医生谢长敏(左二)到若羌县吾塔木乡入户送诊。张晓超摄

为打通医疗“最后一公里”,邢台市援疆医生谢长敏以“乡卫生院坐诊+入户关怀”相结合的方式,为若羌县吾塔木乡群众送上优质医疗服务;

母婴关怀零距离,石家庄市援疆医生侯蕾建立“准妈妈健康微信群”,“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妊糖孕妇全程围产期管理,服务宝妈近200人;

让困难群众有“医”靠,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医疗队为55名困难家庭大病人员建立档案,明确援疆医生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切实解决患者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的问题;

…………

一批批河北援疆医生用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把健康与温暖播撒边疆,让受援地群众切实感受到来自燕赵大地的深情厚谊。

精准培育人才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4年9月拍摄的二师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张昊摄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只能依赖援疆医生。现在,我也可以独自操刀了。”今年4月,二师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外,刚刚为一名宫外孕破裂、腹腔大出血的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手术的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晓蕾长长舒了口气。

张晓蕾的成长,得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援疆医疗专家的“一对一带教”。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等手把手带教,一批批像张晓蕾这样的当地青年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医院多个学科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诊疗能力。

人才培养是医疗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帮助当地培养医疗人才,五年来,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选送一批批中青年骨干赴河北进修学习,邀请河北各医院专家来巴州和二师讲学、指导,“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成果显著。

问诊、开方、叮嘱用药注意事项……8月21日,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专家、全国名中医刘启泉再次来到巴州人民医院坐诊,闻讯而来的患者早早就带着病历、检验报告来到中医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刘启泉一丝不苟诊断,一旁的巴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沈建新认真听、仔细记,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中医师承教育很重要,跟刘教授坐一天诊,胜读一本书。”沈建新说。几年来,他通过跟诊、病例讨论、听学术报告等方式,跟刘启泉教授学到了不少经验,整理成册作为自己的“行医宝典”。

沈建新和刘启泉的结缘,始自2023年刘启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落户巴州人民医院。近年来,河北积极促成刘启泉、刘亚娴、梅建强等22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省级名医工作室落户巴州和二师,名医们定期来坐诊,并与当地医生结成师徒对子,积极参与科研教学、科室建设、学术交流、远程会诊,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造福当地百姓。

山海隔千里,却以情相牵。从手术台到义诊点,从设备引进到人才培养,河北援疆医疗队用真心换真情,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天山脚下生根结果,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为看病犯难。(张晓超)


|援疆故事|

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蝶变记

“手术成功!”7月27日,二师铁门关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室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84岁的罗大爷左侧人工膝关节术后松动假体翻修手术成功。

这是当地首例复杂人工膝关节翻修术,不仅让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重获健康,也标志着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诊疗水平迈入新高度。

然而就在几年前,医院还是一所“十几年从未做过一台手术”的团场医院。“陈旧的小楼里,住院、门诊、药房、检验、透视等科室拥挤在一起,诊疗水平不高、设备落后,当地群众看病很不方便。”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援疆干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志华仍记得刚来时的场景。

医疗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2019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全面托管该医院,从人、财、物到医、教、研实施全方位援建。“这种‘托管’模式在当时尚无先例。”刘志华说,在河北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先后建起住院楼、门诊楼等,配齐了各类先进设备。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诊疗水平居全国前列,我们就调集多位骨科专家,聚力打造骨科‘尖刀’科室。”刘志华介绍,近年来共开展骨科新技术新项目120多项,包括膝髋肩关节置换、全身多发严重骨折等高难度手术,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骨科带动下,医院其他学科也迅速发展。外科开展了乳腺恶性肿瘤切除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妇产科开展了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宫腔镜微创手术;内科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得到推广实施。

从托管之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诊治380多个病种、立项25项科研课题,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援疆团队的心血和汗水,见证着冀疆两地的深厚情谊。“2024年,历经多年建设,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刘志华说,医院新的目标是在“十五五”末总体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张晓超、侯淼)


四次援疆 真心守护

在轮台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张东玲为“大姐”。作为河北援疆干部人才中四次援疆的人员,沧州市援疆医生、轮台县人民医院院长张东玲与当地医护人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8月,张东玲首次来到轮台县人民医院儿科开展援疆工作。当时儿科刚成立不久,当地医生普遍经验不足,她迅速投入工作,每天最多诊治60名患儿,以精湛医术和耐心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

“第一次援疆结束后,我始终牵挂轮台的医疗状况。”张东玲说。之后她又三次申请援疆,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帮助轮台县建立健全医疗体系方面。

在她的指导下,轮台县人民医院完善了50余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打造了心内科、消化科和中医科等特色医疗科室,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两大中心建设,积极推广实施新技术新疗法,填补了90余项医疗技术空白,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沧州市援疆医疗队领队和医院管理者,张东玲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沧州市优质医疗资源,与沧州市3家三甲医院签订“院包科”协议,结对帮扶轮台县人民医院12个科室。

为缓解轮台医疗人才阶段性不足难题,她带领沧州市援疆医疗队,通过“一对一”带教、讲课培训等方式,培养医疗骨干人才460余人。在她的推动下,轮台县沧州医专实习基地项目、沧州医疗人才帮扶项目相继实施。

援疆期间,张东玲总是忙碌而充实。坐诊查房、讲课培训……她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钉”在轮台的医疗岗位上。“一段援疆路,一生新疆情。”张东玲说,援疆任务有期限,但援疆工作是无期限的,“我将继续搭好桥梁,加强沧州医疗机构与轮台县人民医院的联系,让援疆的火种生生不息。”(张晓超、侯淼)


两代医生的援疆接力

7月1日,在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的会议室里,一群“白大褂”正围着电脑热烈讨论。这是石家庄市援疆医生朱玉权的“特殊诊室”,他通过与当地医生反复阅片,不断翻阅资料,在黑白影像中精准搜寻病灶。

对来自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朱玉权来说,援疆不仅仅是一次医疗援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家”之旅,一次对父母奉献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1966年,朱玉权的父母作为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生,响应号召奔赴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哈拉玛盖乡卫生院,承担起附近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四处漏风的泥坯房,无数次披星戴月出诊时坠马,他们都未退缩。”朱玉权说,十六年间,他的父母救治了一个个患者,培养了一批批基层医护人员。

1982年,因父亲身体原因,11岁的朱玉权随家人离开新疆。2023年,朱玉权以援疆医生的身份回到新疆,在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工作。“我内心充满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他说。

针对该院核磁共振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拥有30多年影像科工作经验的朱玉权,制定诊断报告规范模板,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的指导下,4名当地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核磁共振诊断,科室诊疗水平显著提升。

除了技术帮扶,朱玉权还带领科室开展了内耳迷路水成像、胰胆管水成像、腹部盆腔脏器平扫与动态增强等新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父母把根扎进冻土,我将把绿荫延向更远的荒漠。”朱玉权翻开泛黄的相册,父母在泥坯房前的合影与他在影像科指导医生的照片,拼成了“冀疆同心”的温暖画面。(张晓超、侯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