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育繁推一体化,形成马铃薯良种繁育完整体系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马彦铭)9月22日至2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京津冀蒙媒体北疆行”采访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乌兰察布市近年来从马铃薯良种源头入手,全力实施马铃薯科技“突围”工程和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开展马铃薯联合育种攻关,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繁育的完整体系。

来到内蒙古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主任张海林博士向记者展示了外形酷似白萝卜、颜色与紫薯相似的马铃薯新品种。“我们已经培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用型新品种33个,完成国家品种注册登记1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0个,新申请品种保护17个。”张海林说。

内蒙古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的马铃薯新品种。河北日报记者马彦铭摄

内蒙古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育种基地。河北日报记者马彦铭摄

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结了一批马铃薯育种专业高级科研人才,集科研、孵化、生产、开发、加工和销售于一体,是我国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体系最完整、育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科研育种基地。

张海林介绍,中心建有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存2800多份种质资源。中心设有10个实验室,包括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实验室、耐盐碱马铃薯育种实验室、航天育种实验室等,涵盖马铃薯从传统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到种薯生产、示范推广的全产业链开发,多项研究技术及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乌兰察布打造形成了约250公里长的马铃薯产业带,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

乌兰察布现有种薯企业16家,组培室面积10万平方米、网室面积5000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苗10亿株、微型薯20亿粒的能力,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40万亩。2024年,乌兰察布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70亿元。

乌兰察布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构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协同发展机制,着力提升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良田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良种上,推广应用高产稳产抗逆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主推品种有20个左右;良机上,大力推进标准化、智能化、机械化种植和高效低损收获机,提高装备匹配度;良法上,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和规模主体单产提升项目,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集成推广高垄滴灌、浅埋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乌兰察布聚焦延链补链强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引进“蓝威斯顿”“薯都凯达”“福景堂”等全球全国知名企业,为当地马铃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到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空气中飘散着薯片的阵阵清香。该公司年代工销售马铃薯产品达到65万吨,产值达30亿元,产品主要销往京津冀等地高端市场,将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内蒙古薯都凯达公司总经理潘杰介绍,在巩固现有订单农业种植基础上,公司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成立薯都裕农种业公司,新建5000平方米组培中心及网室大棚和100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田,开展马铃薯种薯繁育,进一步推动公司由单一的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集马铃薯种薯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仓储保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在马铃薯全产业链带动下,企业集聚吸附当地民丰、华颂、罗欧、瑞田等32家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形成良种繁育、农资装备服务、生物有机肥生产、产品包装、电商物流等上下游配套的马铃薯产业集群,带动周边近2.2万人紧密嵌入到马铃薯产业链和价值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