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南平原的河北省邯郸市邱县陈村回族乡,一个由本土企业家与在外志愿者共同发起的公益组织,正以创新实践改写乡村振兴的叙事方式。陈村回族乡爱心服务中心通过构建“民生保障、文明培育、产业赋能、基建升级”四维联动体系,不仅让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牛羊肉产业焕发新生,更让老龄化、空心化的乡村重焕活力。如今的陈村回族乡,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90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一幅“企业反哺乡梓、群众共建共享”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破题:公益组织的乡村振兴解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冀南重要的牛羊肉产业基地,陈村回族乡虽坐拥四百年养殖加工传统,却面临青壮年外流、乡村治理乏力的发展瓶颈。2020年,陈村回族乡爱心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创新提出“社会参与、志愿互助、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模式,通过整合企业家资金优势、在外成功人士人脉资源与志愿者服务力量,将公益服务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源超千万元,构建起覆盖5个行政村的民生服务网络。从75岁孤寡老人的一餐热饭,到困难学子的助学资金;从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到乡村道路的硬化亮化,公益力量正精准对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需求痛点。
实践:四维联动的振兴密码
民生保障网,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底线。在陈村回族乡,爱心助老食堂的袅袅炊烟已成为乡村最温暖的符号。该中心联合相关企业开办的助老食堂,为5个行政村的高龄、残疾老人提供定制化营养餐食,志愿者上门送餐服务累计超1.2万人次。针对教育帮扶,中心设立的助学基金募集善款20余万元,通过“一对一”学业帮扶与假期公益课堂,让20余名困难学生获得持续支持。
此外,中心建立的困难群众动态监测机制,已累计为残疾、重病家庭提供应急救助30余次;常态化的入伍青年家庭关怀机制,更让陈村回族乡参军报国热情持续高涨,近三年征兵数量同比提升25%。
文明新风尚,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以前农闲时大家总爱打麻将,现在都争着当志愿者!”陈村回族乡的乡风转变,源于中心创新开展的文明培育工程。文艺志愿者创编的快板《垃圾分类新风尚》、戏曲《孝老爱亲传佳话》等节目,已在各村巡演50余场;“公益小使者”评选活动吸引300余名青少年参与,辐射带动200余户家庭践行文明新风。
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矩阵更让公益理念深入人心——乡村大舞台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微信群实时推送好人好事,如今的陈村回族乡已形成“人人讲公益、户户传正能量”的治理新格局。
产业赋能链,让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立足牛羊肉产业优势,中心探索出“公益+产业”的共富路径。通过培育河北康远食品、陈村清真肉联厂等龙头企业,推动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协助建成的活羊交易市场,使全乡牛羊年出栏量提升至10万余只,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心创新推出的“育羊贷”“养殖圈”等普惠金融产品,已帮扶900余户养殖户破解资金难题,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正在建设的180亩牛羊肉集散中心,预计年加工肉羊300万只、肉牛1万头,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冀南牛羊肉产业新枢纽。
基建升级战,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问题,中心发起公益众筹,汇聚社会力量开展“点亮乡村”“畅通家园”行动。累计更换路灯500盏,硬化村路3000米,清淤污水管网1000余米,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便利了群众生活,更吸引5家外地企业落户陈村回族乡,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启示:可复制的“陈村样本”
陈村回族乡爱心服务中心的实践,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成功的核心在于构建了“输血+造血”的可持续模式——通过公益资源整合实现短期民生改善,依托产业赋能达成长期发展目标。乡镇党委的党建引领,更确保了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的高效协同,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的治理共同体。
这一模式已获得多方认可,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将其列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周边3个县市已组团前来考察学习。
未来:迈向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面向未来,陈村回族乡爱心服务中心正规划更宏大的发展蓝图。民生服务将升级为“老年幸福灶+日间照料”综合模式,助学范围拓展至职业教育与青年创业群体;产业发展将聚焦冷链物流与高附加值加工,全力打造“陈村牛羊”区域公共品牌;乡村建设则向“生态宜居+智慧治理”迈进,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服务深度融合。
从一餐热饭到一个产业,从一盏路灯到一种风尚,陈村回族乡爱心服务中心正以公益为笔持续书写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这一由社会力量绘就的振兴图景,不仅为陈村回族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为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王振勇 郭立福 宫卫)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