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指尖舞金丝 赛场砺匠心!大厂举办花丝镶嵌技能精英邀请赛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刘英)细如毫发的金银丝在指尖盘旋、缠绕、熔接,渐渐化作振翅欲飞的小鸟、含苞绽放的花朵、缓缓舒展的枝叶……10月11日,在大厂回族自治县“錾刻千年·丝嵌万象”花丝镶嵌技能精英邀请赛现场,十多位花丝镶嵌匠人俯身于工作台前,精心制作着每一件作品。

图为现场比赛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这场比赛是河北省花丝镶嵌行业首次开展职业技能比赛,因为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所以活动特地选在大厂举办。”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巍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由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大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廊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协办,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承办。活动邀请了全国各地60多位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资深工匠、设计师及高校师生等齐聚大厂,在指尖方寸间展示这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

“噔噔噔噔”“噔噔噔噔”,47岁的省级非遗錾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钱洪涛坐在比赛工位内,右手紧握小锤,左手捏住錾刀,有节奏地敲击着面前的铜板。只见他一敲一挪、一重一轻,錾刀一笔笔在铜板留下细密的凹痕,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跃然而出。

图为钱洪涛正在进行錾刻。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一张铜片锤万遍,件件作品藏匠心。“花丝镶嵌是‘丝’与‘錾’的艺术,錾刻是其中重要工艺之一。这里面的讲究特别多。”钱洪涛说,下锤力度、发力角度要根据材质薄厚、图案起伏不断调整,以叶片为例,敲击时要“根重梢轻”,每一厘米都需敲击20下左右。钱洪涛16岁开始学习錾刻,一做就是30多年。今年47岁的他虽已做出花丝镶嵌精品无数,但仍认真地对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

非遗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在比赛现场,除了有几十年艺龄的老匠人外,还出现了一些年轻人的身影。

90后潘梦在意大利学习了多年雕塑,对中国传统技艺很感兴趣的她,特地回国拜师学习花丝镶嵌,此次专门前来参赛。只见她手持一把特制的镊子,将0.2毫米细的银丝编成花丝后,精确地掐成所需的纹样。“这是‘掐丝’环节,手上力道要恰到好处,重了丝会断,轻了形会散。”潘梦告诉记者,只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非遗,非遗才能经受时间考验,具有持久生命力。

图为潘梦正在现场搓丝。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比赛评委之一、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小军穿梭在工位间,时而驻足凝望,时而微微颔首。“花丝镶嵌有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一件作品要经过设计、掐丝、编织、錾刻、镶嵌等30多道工序,工艺极为繁复。”吴小军说,这次比赛不仅考核匠人们的基本功,更看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吴小军指出,“这次比赛中,我们看到两个可喜现象:一是多重工艺融合制作的作品较多,二是出现了一些时代感强,和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的创新器型。”

当传统技艺邂逅当代美学,就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赛场展柜中,除了花丝香炉、花丝如意、夔龙纹盖花纹盒等众多传统样式,一些时尚饰品、文创产品让观众纷纷驻足。

图为王冗(图右)正在为现场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摄

一件名为“虫趣·寻常”的作品吸引了几位女性观众的注意。作品以深山楸甲为原型设计了一款胸针,“甲壳虫”翅膀和身体用花丝工艺制作,六条足也用0.1毫米的丝制作,呈现出一种旋转的律动之美。“这件作品用了传统的掐丝和编织技法,但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首饰的固定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的精细,又符合当代审美。”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教研室主任王冗介绍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她希望让花丝镶嵌从展览柜走进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传承和创新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体两面,只有守正创新,非遗才能生生不息。

据了解,廊坊市人社局将首次为花丝镶嵌专项开设绿色通道,此次现场竞赛中获奖的工匠们将获得经过认证的技能等级证书。“过去学徒三年才能出师,现在标准化认证让人才培养提速。”活动组委会负责人马维盛说,组委会已计划与获奖选手合作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让花丝镶嵌走进寻常百姓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