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沧州市运河区吾悦广场的一家文创饰品店内,“梅有烦恼”挂件、“你很行”标牌等个性化商品备受关注。打开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记者看到,和情绪相关的内容很多,话题热度很高。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变快,那些有助于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情绪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瞧,这是我新买的拳击反应球。”日前,沧州师范学院学生李猛向记者展示他的新玩具。只见这个弹力球被固定在一根弹力绳的一端,弹力绳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头带。李猛说,心情焦虑时,他就会戴上头带,击打弹力球解压。
这类头戴式反应球灵巧易携带,虽然价格只有十几元钱,但是对使用者的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解压效果好,深受学生党和上班族喜爱。
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旺盛。
在运河区颐和大厦工作的刘菲菲新入手了几个公仔摆件盲盒。印有充满趣味文字的蠢萌公仔,被刘菲菲摆在工位的一角。她告诉记者:“这几个公仔很有意思,工作累了看一眼还能调剂心情。”
眼下,这类“情绪小物”品类繁多,诸如丑萌文创产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捏捏乐”以及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字样的手机壳等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顾客购买这类商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找到一丝快乐。
情绪消费正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催生了许多新场景、新业态。
餐盘里放置干冰,再浇上水,顿时腾起一股“云雾”,这种“围炉冰茶”创造出的氛围感吸引着年轻消费者;在商场和一些动漫城,挤满了穿着各式二次元服装的“吃谷”年轻人;在许多景区,旅游消费从过往的观美景、品美食转变成妆造旅拍、互动演出等多元化消费。
“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等当下年轻人的情绪消费方式,不仅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同时催生了一系列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为代表的线下新业态。
情绪消费升温的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部分情感陪伴多是基于不停打赏”“真诚度和性价比不高”等,需要顾客擦亮眼睛。(沧州日报记者 孙杰)
(摘自《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