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底蕴深厚。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今天,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很重要的着力点,是以前沿技术拓展供给边界,以价值内核筑牢精神根基,推动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通过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科技赋能,构建文化供给数字化新生态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让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空间更广阔、形式更丰富,有力推动了文化供给向高效化、个性化的数字化新生态迈进。面对新形势,要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和产品。
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石,实现文化资源高效融通。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的普及,极大地突破了文化资源在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实时整合与高效触达。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以沉浸式技术拓展文化体验维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高精度数字复原与场景重构,使大运河(河北段)、承德避暑山庄等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活态化呈现与深度交互,延展文化感知深度,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智能算法为驱动,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滴灌。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整合用户行为数据、内容偏好,分析文化发展趋势,精准绘制动态、多维的用户需求图谱,推动文化服务从粗放式供给向精准滴灌跃迁,实现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智能匹配与个性化推送,为文化内容创作、传播与消费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深耕文化价值内涵,推进文化创新创造
河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要用好自身资源、深挖地域文化富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滋养心灵、引领风尚的精神食粮。
深耕文化价值内涵,激活本土资源创新转化。深入研究和阐释燕赵文化内涵,提炼河北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智慧、价值理念、时代价值。鼓励运用数字化技术、动漫游戏、创意短视频等现代语言和媒介进行创新表达,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创新,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古籍“焕发新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优秀作品来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艺术化呈现。文化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现实沃土,聚焦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奋斗轨迹,深入时代生活汲取创作素材,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微观叙事折射宏观变迁,让文化创作和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建立精准有效的文化投入与政策协调机制。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化赋能。加大文化数字化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契合群众需求的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实效聚焦,鼓励文化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建立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将文化内涵呈现力、价值传播力、群众满意度纳入核心指标,引导更多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作品涌现。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引导高校增强文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培育一批懂技术、懂文化、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企业、文化机构与研究单位等加强合作,协同破解传统文化资源在数字化转化、创新性表达中的难题,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创新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
创新激励与监管机制。建立以服务适用性、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推动供给与需求高效匹配。完善激励机制,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注重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文化创新营造健康有序、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
(任洪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