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闫雪、周怡)10月8日,“烽火记忆·莜香回味”2025年木兰围场莜面美食文化周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非遗馆广场开启,并将持续至10月13日。来自张家口赤城县、康保县等县区,内蒙古多伦县,山西省等地的政企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美食专家及围场本地餐饮企业与农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味觉盛宴。

图为活动现场。
活动当天,非遗馆外广场人头攒动。围场本地的莜面窝子、莜面饸饹、山西的莜面栲栳栳、张家口的莜面鱼子等特色展位依次排开。各地非遗传承人与手艺人现场展演搓、卷、捏、拉等传统技法,让不同地域的莜面美食制作过程直观呈现在市民面前。大家纷纷驻足参与制作品尝,在揉面、塑形的互动中感受跨地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自张家口市康保县的民间手艺人秦师傅,在试吃了围场的莜面美食后连连称赞:“咱各地莜面都有老手艺,但围场能把莜面和塞罕坝的奋斗故事、红色历史绑在一起,吃着面还能听着精神传承,这种‘有故事的美食’,比单纯的手艺展示更打动人,也给我们做非遗传承打开了新思路!”
此外,非遗“传统手工粉条”“特色烤羊肉”等美食展位,以及米炒黄芪茶、沙棘饮品等围场生态农产品展区同步开放,通过多元促销实现惠民助农。
文化周不止于“舌尖狂欢”,更着力于文化挖掘与精神传承的深度延伸。活动期间,“木兰围场历史文化学术交流暨红色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参会人员还深入围场县委党校、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月亮山、塞罕坝展览馆、十里画廊·灵芝仙谷等地,循着红色足迹开展实地研学,让红色记忆与生态理念在实地体验中入脑入心。
这场以莜面为纽带的文化活动,不仅打破非遗饮食的地域局限,在晋冀蒙跨区域文旅融合中探索出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新路径,更以莜面为文化载体,向外界立体展现围场红色基因与生态优势交融的独特魅力,以及县域推动“文旅农”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