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集思录丨缓解高速充电焦虑需要多管齐下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成了网友关注的焦点,车主们尤其关注新能源车辆充电问题。“高速服务区排队叫号充电”还登上了热搜。极目新闻记者从贵州黔西南州出发,沿着六安高速、沪昆高速、渝筑高速驱车500多公里探访了多个服务区。据了解,从5日开始,有的服务区新能源车辆充电又开始排队了。(据极目新闻10月6日报道)

充电设施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1734.8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53.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31.6万个。然而,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超三分之一的服务区充电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人等桩”现象突出。这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与配套设施建设之间的“时差”。

高速充电焦虑从何而来?表层原因在于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布局不均,更深层次原因则涉及充电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信息化水平不高、运维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面对假期高速公路充电“潮汐式”需求,多地已采取应急措施。例如,江苏、贵州等地在服务区部署充电机器人,以“桩找车”模式缓解高峰充电压力。但仅靠类似这样的“救急”,仍然不够。

缓解高速充电焦虑,既要着眼当前,更要谋划长远,以系统思维推进设施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提出,稳步构建布局合理、品质升级、技术先进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这一政策举措,正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痛点作出的精准回应。除政策引导外,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同样重要。比如,广西来宾红水河服务区“光储充”能源一体化项目,通过光伏发电与储能结合,既缓解了变压器容量压力,又实现了日常用电自给。

缓解高速充电焦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持续发力。相信随着各项相关政策落地、技术进步与管理优化,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出行体验将不断提升,节假日出行也将更有保障。(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