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青年夜校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现场评丨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9月19日上午,位于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创新研发基地的非遗工坊中,90后仇莎走到织机前,俯身与70多岁的织娘秦爱英一起研究新织的样布。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核心工艺包含72道工序。仇莎是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第三代传承人崔雪琴的女儿。

9月19日,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崔雪琴(右一)和第四代传承人仇莎(右二),与合作社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新研发的布料。河北日报记者蔡晓辉摄

十多年前,仇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一次回老家,母亲带她到合作社转转,“一推门,满院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这个画面反复敲打着仇莎的心,“再没有年轻人加入,这门技艺就后继无人了”。辞职返乡,以崭新的管理理念和销售理念把原村土布带到更广阔的舞台,由此成为仇莎的选择。

十多年过去,原村土布引入新工艺、革新织机、推广植物矿物染法,使传统土布实现从粗朴厚重到细腻轻柔的蝶变。原村土布不仅“活了下来”,还“火了起来”,与许多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合作社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大学生秦建组建工作室,带领大家持续研发新产品,为企业摘取了“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奖”。新鲜血液的持续加入,不仅弥合了传承断层,也让非遗技艺走出了“小众化”“老龄化”的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活态传承,让非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而年轻人,正是活态传承的生力军。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新技术、新潮流的敏感度高,善于用设计和技术为非遗赋能,推动非遗转化为“时尚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非遗,就要为他们搭好“舞台”。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针对年轻传承者的扶持体系,通过提供活动场所、落实税收优惠、优化激励政策等,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难题,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

秦爱英从年轻起就开始织布,但合作社里那些年轻人设计的样子却是想都没想过。当漂亮的布料一梭一梭在自己的手中流淌出来,秦爱英的心头涌起自豪之情。想到这些布料被做成时装,装扮人们的生活,秦爱英更觉骄傲。

文化传承,薪火相传。推动更多年轻人主动拥抱非遗,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用青春热情守护文脉,古老的非遗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河北日报记者 蔡晓辉

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