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从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行动,旨在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县域普通高中,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县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我国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
作为构建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重点、基点和突破点,县中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县中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
县中振兴,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和温度,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县中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和“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县中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一段时间以来,在城镇化进程和“超级中学”虹吸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一些县中陷入了“生源流失—成绩下滑—师资不稳—声誉受损”的恶性循环。
优质生源和骨干教师的双重“失血”,使得部分县中办学质量滑坡,教育公平的底线面临冲击。《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正是为了扭转这一趋势,重塑县中教育生态。
县中振兴,核心在师资。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校活力的根本所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塑造着学生的视野格局。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综合素养直接关系育人目标的实现。
如何系统提升县中师资水平?
首先要在“引得来”和“留得住”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大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特岗计划等向县中的倾斜力度,探索建立退休优秀教师、城市骨干教师到县中任教的“银龄讲学”“支教轮岗”等制度。另一方面,提高待遇保障,建立健全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其次要“育得强”和“教得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要建立省、市、校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推行“订单式”“浸润式”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研和协同备课。同时,加强与高校、教科研机构及优质高中的合作,建立常态化跟岗学习、联合教研机制。
此外,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强化政策托底力度。要筑牢“防护墙”,严格执行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教师的规定,为县域师资队伍稳定护航。要做好“暖心策”,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上向县中教师倾斜,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
县中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师资建设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已绘就蓝图,未来仍需要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需要地方政府精准落地,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广大县中教师的坚守与奋进。(王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