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以来我省各大中小学创新思政育人形式
让伟大抗战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
9月18日,在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抗大旧址群,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在给学生们讲述东北抗联的故事。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冯依凡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如何以此为契机,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我省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秋季开学以来,我省各大中小学创新思政育人形式,把抗战历史转化为生动教材,让伟大抗战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一堂思政大课,在燕赵大地掀起红色教育新热潮。
课堂革新
理论浸润与情感共鸣双轨并行
9月15日下午,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六年级2班教室里,学生们上了一堂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为主题的思政大课。
全体学生凝神端坐,目光追随着屏幕中一幕幕历史画面,仿佛被带回那个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年代。
这堂课是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同步开讲的。课程精心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四大篇章,分别以“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大国担当”为主题,带领学生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
“看完心里又难过又激动。那些新安旅行团的哥哥姐姐和我差不多大就去宣传抗日,真勇敢!以后我会好好锻炼身体,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听党话、跟党走。”该班学生李佳睿说。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些道理不应该悬浮于空中,让宏大的叙事可感可知,才能增强思政话语的传播力与感知度。这堂大中小学思政大课成功地将抗战史转化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让青少年在历史的回望中接受精神的洗礼。”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德育副校长杨丽表示。
思政课堂,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的主渠道,其魅力在于既要让学生喜欢听、听得进去,又要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最终实现情感触动与思想升华的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在河北大学的音乐党史课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近日,河北大学联合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为大一新生精心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思政课。
课程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经典的抗战音乐和真实的口述史料,深情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带领军民创建模范根据地,艰苦奋斗、浴血抗战的壮阔历程。
“感人至深的红色旋律与厚重历史相交融,歌声让书本里的历史活了起来,好像听到了革命年代的呐喊,更懂得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
“此次音乐思政课是学校创新大思政课实践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在于通过艺术与历史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时空距离,让红色历史可听可感、直抵人心。”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金闯表示。
行走课堂
红色热土的生动教材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9月18日上午,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前,近70名大中小学生齐声高唱《抗大校歌》。
这是河北师范大学联合沈阳大学、河北美术学院等7所学校,共同开展“铭记历史追寻抗大精神 开创未来赓续红色血脉”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教学。
“当时的学员们只有一身棉衣,天冷穿着,天暖掏出棉花当单衣穿,大家称之为‘四季服’……”抗大陈列馆讲解员刘小燕的深情讲述,将学生们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以前在课本上学习抗大的内容,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今天站在这里,看到他们当年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学习、战斗,那种信仰的力量真的直击心灵。”石家庄市一中高一学生杨金源说。
“行走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可感知、可触摸的生动存在。河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纪念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
沧州市中小学生来到献县马本斋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通过聆听讲解、敬献鲜花等方式感悟民族气节;邯郸市丛台区南吕固乡四留固村小学组织部分师生走进红色电影博物馆,在光影艺术中重温峥嵘岁月……秋季开学以来,燕赵大地上,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生动开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立足我省丰厚的红色资源,通过创新形式使书本上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脉动、直抵人心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磅礴厚重的红色动能。”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小兰表示。
青春演绎
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高捷成从怀里缓缓掏出染血的家书,想要打开却无力地瘫软在地……”9月27日,在河北金融学院树蕙厅里,师生们正在排练话剧《永不褪色的金融红》。
这部话剧以首任冀南银行总行行长高捷成和北钞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北金融学院校友苏席华的事迹为主线,展现红色金融人的忠诚与担当。
抗战的胜利,不仅依靠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一条稳固、灵活、强大的经济金融战线。河北金融学院抓住这一与自身专业特色紧密相连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去年以来成功排演了《生死约定》《神仙山四勇士》两部红色话剧,目前正在筹备第三部话剧《永不褪色的金融红》。
“从剧本研读到角色揣摩,从台词对白到舞台调度,整个过程就是一场生动的思政研讨。”河北金融学院团委工作人员刘芊羽深有体会。
排练初期,饰演高捷成的河北金融学院学生卿梦科始终找不到那种“与账本共存亡”的决绝感。直到一次排练中,该话剧导演张辉引导他思考:“你怀里抱着的不是几本册子,而是边区五百万军民赖以生存的钱粮命脉。”
那一刻,学生从努力的表演变成了情感的自然释放。当他再次喊出那句“这是边区五百万人命的账”时,声音里带着颤抖的决然,整个排练场都为之肃静。
该校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张一弛参与了三部话剧的演出。在她看来,话剧排练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式学习。
为了贴近角色,她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利用暑假参观了晋察冀边区银行纪念展室、河北省博物院冀南银行展区、中国钱币博物馆和红色金融教育馆等多个展馆。
“过去,我对金融的理解更多是数字和规则。但现在我读懂了这些冰冷的术语背后滚烫的灵魂。”张一弛的感悟,道出了这场艺术实践带来的变化。
“话剧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让今天的青年与过去的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河北金融学院校长杨伟坤表示,未来将把这三部优秀剧目作为新生入学“思政第一课”、党校培训、团校教育的固定内容,确保每一届学生都能受到这一品牌文化的熏陶,让红色金融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全省校园蔚然成风。
为赓续红色血脉,邢台三中教育集团举办了一场以抗战为主题的特色作业舞台会演活动;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推出红色舞台剧《不屈的花厂峪》;邢台学院与邢台市信都区委、区政府深度携手打造红色舞剧《太行花》……我省大中小学正在探索一条让抗战精神活起来、让思政教育实起来的创新之路,红色的种子正以各种形式播撒进年轻的心灵。(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见习记者 冯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