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让非遗美食实现标准化生产
匠心激活黄骅面花老味道
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内,一屉屉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非遗面花制作完成,麦香四溢。河北日报资料片
栩栩如生的锦鲤,寓意年年有余;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寓意大吉大利;花朵点缀的葫芦,寓意福禄双全……位于沧州黄骅市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帝鉴食品”)生产车间里,每天都有一屉屉造型各异的黄骅面花出炉,热气蒸腾中,麦香四溢。
“你们看,这些面花形态完整,正面图案清晰,侧面也没有飞边,这是符合公司标准化要求的合格产品。”日前,记者在帝鉴食品参观时,公司创始人孙建军介绍。
生产车间的墙壁上,有一张产品生产标准对比图。从外形到口感,合格产品啥样、不合格产品啥样,图上描述得一清二楚。
面花是黄骅传统美食,以当地的旱碱麦为主要原料。每年临近春节,当地家家户户都会蒸制面花,但没人像帝鉴食品这样对其严格规范过。
土生土长的孙建军,出生于面花世家,爷爷继承祖业在村里开了一家孙记面花坊。从小耳濡目染,孙建军也会做面花。
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带着儿时的面花情结,孙建军2010年开了一家面花小作坊,决心创新传承传统工艺。为打好基础,他多方寻访面花制作高手精进手艺,逐个试验不同品种的旱碱麦面粉,确定最佳原料。
2012年6月,信心满满的孙建军成立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准备大干一场,让非遗美食走进中高端市场。
他拿出13万元,从北京请来专业团队进行VI设计,塑造企业品牌形象,还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
“卖个面花还搞这么多花样。”当时13万元不是小数目,朋友们都不理解,没少打趣他。
“做就做精品,让黄骅面花闯出名堂!”孙建军心中憋着一股劲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业两个多月,公司接的第一个大订单,就出了质量问题。
一家企业订购了500多箱面花,谈好的价格是一箱46元。孙建军非常开心,召集员工起早贪黑干了一整天,做出来1000多公斤面花。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刚送完货,孙建军下午就接到企业的电话:“你怎么能把变质的面花卖给我们呢!”
看着被退回来的面花上,因头天晚上保存不当长出的霉点,孙建军傻眼了。小作坊日产日销,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这次教训让他深刻意识到,工厂批量化生产不同于小作坊制作,要想将非遗美食发展成食品加工产业,在坚守传统味道的同时,还必须在技术、标准、存储、运输等全链条上发力。
怎么解决货架期短这个“拦路虎”呢?孙建军专程跑到北京、天津几家知名食品企业求教,因为压根儿不认识人家,去了多次都被拒之门外;找了一些专家咨询,也没有寻到治本之策。走投无路的他,一度想过放弃。
有一天,经朋友介绍,孙建军与沧州农科院取得联系。双方合作对各个环节样品的质量保障过程长期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找到了菌群发展规律。
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孙建军陆续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后来,引进抑制淀粉老化回生和微生物控制技术,面花常温保质期延长到十天,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花干裂、发硬问题,产品销售半径随之扩大。
食品最重要的是口感,保质期长了,口感会不会大打折扣?
做面花用传统的老肥(即“面引子”)发酵,不用发酵粉。“老肥发酵的最佳时间是9个小时,我们每天严格根据排产顺序,倒排每个批次产品的发酵时间。”孙建军介绍,超时会影响面花品质。
可别小看“9个小时”这个卡点,这是帝鉴食品从最初的“14个小时”,一点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历时9年。
为了保证口感稳定性,帝鉴食品有时候一天得用二三十袋面粉做试验。和面的水温多少摄氏度合适、面和好后到制花完成多长时间内不跑碱、面和老肥的比例多少时成品口感最佳,帝鉴食品在遵从传统工艺基础上反复试验,破解多个影响品质的关键技术瓶颈,确定了一整套面花制作技术标准。
标准化生产为黄骅面花锦上添花,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2019年5月,帝鉴食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19年12月,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0年荣获全国商业质量奖……
随着知名度提升,面花销路越来越好。多次位列“中国商业零售TOP100”榜单的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是帝鉴食品最早供货的商超之一,双方已合作十余年。
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柜组主任许程琳说:“帝鉴食品的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消费者反馈面花口感筋道、麦香浓郁,这也是我们能长期合作的原因。”
目前,除了在沧州销售,帝鉴食品还走进石家庄、北京的商超和高端餐饮市场。“一个25克的果蔬面花能卖3元,每天营业额3万多元。”孙建军说,帝鉴食品现有70多个品种,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已成为沧州市旱碱麦深加工龙头企业之一。
2018年,孙建军成为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此,传承和发扬黄骅面花技艺成了他的最高追求。
怎样讲好面花故事,赋予其当代表达呢?孙建军在面花种类、花样、材质等方面大胆创新,用南瓜汁、菠菜汁、火龙果汁等和面,创造出多种立体面花,用于婚宴、寿宴、百日宴和传统节日等私人定制化场景。产品一推向市场,就受到广泛好评。
孙建军还将带有河北特色的文化标识融入面花创作,精心制作的石家庄赵州桥、沧州铁狮子等造型面花,不仅仅是美食,还被当成了文创产品收藏。
既守得住舌尖上的乡愁,又跟得上产业化的浪潮。以创新为魂,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
在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有一个黄骅面花非遗工坊,由帝鉴食品负责运营管理。孙建军经常在这里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他希望传承手艺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今年56岁的后仙庄村村民张敏便是受益人之一。她喜欢做面花,前些年一直想建个面花加工坊,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制作工艺,心里一直没底。
“在工坊,我参加过两期公益性技能培训,学到了很多做面花的技巧。无论是面花造型还是制作工序,专业的就是不一样,不服不行。”注册了黄骅喜香面花厂的张敏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她刚完成一个婚宴订单,为客户制作了800个面花。
离帝鉴食品厂区不到一公里,一处规模更大的现代化厂房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这里的新生产车间为10万级洁净车间。公司投资700万元定制了一条全自动化面花生产线,还引进了3条其他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孙建军说,老厂区近几年一直处于订单饱和状态,新厂区投产后,帝鉴食品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河北日报记者 马朝丽 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