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呼延世聪)为期一个月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于9月30日落幕。作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河北省通过主场引领、全域联动、多点开花的方式,为全省公众奉上了一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的科普盛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夯实了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全域联动:特色科普活动构建科普矩阵
本次科普月河北主场系列活动在雄安新区举行,其聚焦“智慧城市、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生态修复”四大领域,旨在打造未来科技与生态融合。活动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詹启敏等100余位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参会,现场为“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等6大科普与转化平台揭牌,并发布《智慧健康雄安倡议》。
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现场。
此次主场活动采用“1+7+N”基本框架,即1个主场活动、7类主场系列主题活动和N场专项活动。1个主场活动点燃全场热情,7类主题活动承包不同人群的喜好,N场专项活动把科普“送上门”,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惠及民生,让科普知识“接地气、入人心”。
主场活动现场机器人弹奏钢琴。
随着主场活动热度迅速辐射,全省各地科协、各级学会及社会机构形成联动合力。河北省科技馆以“科学欢乐汇”为品牌,将互动体验与科学表演相结合;邯郸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普指导;秦皇岛市结合海洋特色,举办“蓝色海洋科普周”;张家口围绕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开展风电光伏科普展;承德组织青少年进行塞罕坝生态科考……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社区,科普活动以多样形式融入公众生活,形成全民参与的热烈氛围。
●特色引领:多元活动解锁科普新玩法
活动期间,河北省科技馆西广场的“科学欢乐汇”活动现场,六台小型机器人的集体舞蹈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在这里还设置了科学表演、互动体验、科普展示三大板块,其中VR体验、液氮实验等项目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真实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据省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科技馆在科普月期间策划了多个板块的系列活动,精心打造了“科学欢乐汇”品牌,主要针对身边的疑问,为孩子们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河北省科技馆“科学欢乐汇”开场。
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则将科普与民生紧密结合,分别在石家庄、邯郸开展“保护环境,健康生活”主题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现场发放环保宣传资料2000余份,展出多块生态环保科普漫画展板,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环保志愿者还将科普活动延伸至周边公园,形成社区——公园的辐射效应,扩大了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大漏斗托气球”实验。
与此同时,基层科普亮点纷呈。在石家庄市槐南实验小学的课堂上,科技辅导员带领孩子们在做“大漏斗托气球”实验。将气球放进漏斗喇叭口,翻转朝下用力吹气,本以为会掉落的气球竟像被无形的手托住,悬停在中间位置。实验器材发出的气流声、互动讲解的问答声与孩子们的阵阵赞叹声交织在一起。
此外,不少学校将AI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元素融入“开学第一课”。廊坊市第十小学的无人机科普课上,学生们了解到无人机在智慧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操控机器人前进、后退、转弯,亲身体验科技乐趣……
●薪火相传:科普精神点亮创新未来
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全省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多个科普现场。他们有的协助科技辅导员组织实验,有的为观众讲解展品原理,有的负责活动秩序维护。
在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开展的“保护环境,健康生活”主题活动中,高校志愿者用情景剧、实验演示等形式讲解垃圾分类、水源保护知识。在正定县北早现乡,志愿者们带着“神奇的污水净化”实验装置来到村民身边。
科普志愿者进校园。
“科普月虽已落幕,但科学传播永远在路上。”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王立娜表示,河北将持续深化“科普+”融合模式,推动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结合,建立线上科普平台,让公众随时随地获取科学知识。王立娜强调,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精神的培育,当更多青少年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当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必将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落幕,为河北科普工作写下精彩的篇章。从雄安新区的前沿科技展到乡村学校的趣味实验,从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这场跨越地域、覆盖全年龄段的科普盛宴,正悄然改变着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让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理念成为燕赵大地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