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到底需不需要吃碳水?”
“如何自测有无脊柱侧弯?”
“体检项目怎么选择?体检报告又该怎么看?”
“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吗?”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一定要对照看看!”
……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寻找健康答案。
调查显示,医学科普内容呈井喷之势。基于约1.5万个医生账号的分析发现,22.4%的账号粉丝数超过10万,3.9%达到百万级别。从职务结构看,占比最高的居然是科室主任——达到78.9%。
周艺珣 绘
健康科普类短视频的普及,拉近了大众和专业医学知识的距离。曾经,一些拿不准的小问题、小症状要挂号跑到诊室现场,如今,只需要动动手指,专业医学讲解便触手可及。
在流量驱动下,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账号为追求流量逐渐偏离专业轨道。
例如,讨论两性健康话题时,采用隐晦的软色情表达或制造猎奇视角来博取关注,这种内容不仅削弱了科普的专业性,也有违医疗从业者的职业伦理。
此外,同质化创作、商业营销植入、AI技术滥用、假医生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稀释了科普的专业含金量,更动摇了受众的信任。
比如,部分医生围绕同一病种反复创作,只是稍作表述调整,却未能结合不同人群的健康情况提供差异化解读,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科普需求。
当健康知识成为流量竞争的工具,其科学本质正经受严峻考验。于是,“短视频里的医生”面临着一项挑战:如何让科普既有“流量”又有“质量”,如何让医学科普更“靠谱”?
面对千万级线上观众,医生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再仅限于“看病”,而是要会“讲病”。医学科普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内容传播体系,避免“浅层内容同质化”或“深层内容晦涩化”。
当然,要让医学科普不仅“破圈”,还要“入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建立疾病科普资源清单,对过度集中的话题进行流量调控。医学科普不是“什么‘红’讲什么”,而应是“大家需要什么讲什么”。
同时必须严格审核科普人员资质,规范商业行为,杜绝违规带货,整治低俗不良内容,防止科普变味。
此外,对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应标注“AI生成”或“人机协作”字样,并在显著位置注明医学信息来源。
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但医学科普的核心始终未变——它关乎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只有在科学的规范中巧妙运用新技术,才能真正让优质的、靠谱的健康知识融入日常,让优质医疗资源透过屏幕帮助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改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9月25日光明调查版《医学科普如何更“靠谱”——数智时代网络医学科普传播现状调研》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