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故事是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塑造价值的重要载体,具有通俗易懂、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动人的故事,让思政课有理有据、有情有景,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亲和力,提高育人实效。
讲好党史故事,筑牢信仰之基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讲好党史故事,是有效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的重要途径。
挖掘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百年党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感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到长征途中“半条被子”故事映照出鱼水情深,再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这些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生动体现。要讲好党史故事,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真实感人的细节描述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的崇高品格和人格力量,自觉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创新叙事方式,引发时代共鸣。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积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要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方法,通过今昔对比、中外对比,用具体数据和生动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对于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阐释经典智慧,弘扬传统美德。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诸多经典故事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讲好这些故事,要深入阐发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丰富传播形式,推动古今融合。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可将传统典故、文化符号等开发为动漫、短视频等可视化产品,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要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汉服体验等体验式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聚焦伟大实践,彰显时代精神。新时代最动人的故事,就是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取得巨大成就。无论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等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是鲜活生动的教材。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就要深入剖析这些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理论逻辑和实践伟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发展的活力与奥秘。要建立新时代故事资源库,及时更新内容,确保故事的时效性和典型性,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取得的最新成就。
拓展传播渠道,贴近青年实际。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故事传播方式,增强故事传播力和影响力。善于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发掘典型案例,用“青言青语”讲述奋斗故事,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志气和勇气。要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剖析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从聆听者变为传播者,积极参与故事创作和传播,让他们在观察、思考、讲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王青青、朱奕丞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