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收到过亲朋好友发来的投票邀请。这些五花八门的网络投票,本意是为彰显参赛者的群众基础,却催生出拉票甚至买票刷票问题,乃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据《人民日报》9月22日报道)
网络投票打破地域与渠道限制,既能让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进来,也能提高活动的社会关注度。但现实中,一些网络投票金钱拉票、人情拉票、网络刷票乱象交织,评选结果严重“注水”,既浪费资源、误导民意,更践踏了投票活动的公平底线。
一些网络投票之所以变味,根源在于“唯票数论”的错误导向。不少活动把得票数直接等同于竞争力,却忽略了不同领域评选,应适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比如,校园评选重点应是孩子的品德修养与综合能力,却异化为家长朋友圈里“求帮忙”的人情债;业务比赛本该是专业能力的比拼,却变味成“拼人脉拉人头”的较量。
整治网络投票乱象,需要多方合力、精准施策。投票发起方应主动优化评选机制,将专业评审与公众意见合理结合,避免“唯票数论”。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严厉打击刷票产业链。网络平台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刷票行为的识别和拦截,对异常投票账号进行封禁处理,让投票回归真实表达民意、公平选优的初衷。(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