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已成为衡量区域创新活力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出台多元化措施,培育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是河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力支撑。要立足我省产业基础,聚焦关键环节,在精准锚定赛道、强化载体支撑、完善服务生态等方面发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优势领域加快集聚,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在燕赵大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锚定特色赛道,找准企业培育主攻方向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产业土壤的滋养。加快培育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紧扣自身产业优势与转型发展需求,精准锁定具有先发优势和增长潜力的赛道。
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创新企业。我省传统产业占比高,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可围绕钢铁行业低碳改造、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石化产业精细化延伸等方向,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瞪羚企业。例如,支持研发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智能冶金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的企业,通过技术突破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要着重发掘具有独门绝技的企业,对那些在传统产业领域中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重点关注,通过“技术认定+政策倾斜”,推动其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在新兴产业赛道培育创新企业。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集中资源打造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例如,在氢能领域,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氢能储运装备等关键环节,培育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独角兽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研发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闭环。聚焦未来产业领域,提前布局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前沿赛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究,为培育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储备力量。
强化载体支撑,搭建企业成长孵化矩阵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主阵地作用与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构建“园区承载+龙头赋能”的培育矩阵,消除科创企业成长的烦恼,打造优质发展环境。
推动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主阵地。河北拥有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多个国家级高新区。要将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纳入高新区综合评价体系,赋予高新区更大的政策创新自主权。引导各高新区结合主导产业打造创新企业集聚区,如石家庄高新区可聚焦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唐山高新区可侧重智能装备与新能源,通过土地优先供给、配套设施先行、政策精准滴灌等,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培育—成长—裂变”的良好生态。大力提升园区精准服务水平,设立“瞪羚企业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问题协调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破除企业发展堵点、难点。
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催生创新企业。河北拥有河钢集团、长城汽车、新兴铸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备技术、资金、产业链资源等优势,是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天然孵化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内部裂变、投资孵化催生独角兽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比如,河钢集团可围绕低碳冶金、钢铁新材料设立孵化基金,支持内部团队或外部初创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通过“技术共享+市场对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长城汽车可依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孵化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领域的瞪羚企业,推动创新技术在产业链内快速应用。同时,强化激励引导,对孵化成效显著的龙头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与资金奖励,形成“龙头引领、中小跟进、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完善服务支撑,构建企业发展良好生态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不仅需要赛道与载体,也需要全方位的服务生态支撑。要立足我省实际,从政策协同、金融赋能、人才支撑三个维度强化服务保障,为企业成长构建良好生态。
建立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构建“省级统筹、市级落实、园区执行”的三级服务机制,省级层面牵头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服务,优先支持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市级层面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制定差异化培育政策,如对装备制造类企业,可重点支持其智能化改造;对化工新材料领域企业,可重点支持其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园区层面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为入库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让扶持政策真正精准滴灌到企业发展每个环节。
打造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迫切,且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需构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要积极引导银行、创投机构开发专项融资产品,在国家级高新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科创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专利质押贷”等产品,为企业提供长周期、低成本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省级产业基金的作用,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将实力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纳入上市培育计划,在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一对一”辅导,助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裂变式增长。
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保障体系。人才是创新企业成长的第一资源,要着力破解高端人才短缺瓶颈,建立适配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需求的人才供给机制。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省内重点高校与企业合作,围绕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开设特色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对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高校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人才交流通道,为企业持续输送“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作者郭栋梁 系燕山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