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走一线看丰收丨井陉县南峪村:稻香蟹肥 一田双收

井陉县南峪村:稻香蟹肥 一田双收

——走一线看丰收(一)

视频拍摄丨王伟、李巍、高玮

视频剪辑丨王伟

在井陉县,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有一大片稻田近在咫尺。9月19日,记者走进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南峪镇南峪村,眼前,藏在山间的200多亩“稻蟹共生”田,正静待一场丰收。

踏入田埂,正好碰到前来拍短视频的井陉网红“乡村大乐”。她正举着手机,在田间木栈道上直播。在她的镜头中,近处流水潺潺,稻穗低垂,远处青山翠绿,天蓝云白。“快看,黑鹳!”她突然压低声音,镜头追着一只翩然掠过的大鸟,缓缓摇向身后微黄的稻海。

来南峪村之前,记者很好奇,大山里真的能种水稻吗?

答案,就藏在一条河里。发源于山西省寿阳县的绵河,携着清冽的山泉水,从南峪村村南蜿蜒而过。始建于1958年的绵右渠,仍如血脉一般,将河水引入田间。这片稻田,正位于绵河与绵右渠之间,得水之灵,倚山之稳,才让稻作在山中生了根。

南峪村村委会副主任仇永刚告诉记者,其实,20世纪70年代村里就种过水稻。1974年,井陉县第一家轻质碳酸钙生产企业在南峪村西边的地都村建成投产,从此钙镁产业在周边兴起,村民纷纷“弃稻从工”,田渐渐荒了。

随着经济转型和环保力度的加大,2018年南峪镇钙镁企业整合为4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南峪村接下来如何发展?村“两委”干部一直找不到方向。

没想到,一场洪水,促进了村子的产业转型。

2016年夏天的那场洪水,冲毁了南峪村村南的河滩。村集体耗时三年重整土地,2019年200多亩荒地恢复平整。“能不能再把水稻种起来?”仇永刚回忆,那一年,他们带着土壤样本,一路问到了省农林科学院。

9月19日,在井陉县南峪村的稻田里,农民展示稻田里的河蟹。河北日报记者 王伟摄

不久,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来到南峪村,考察了周边环境,最后给出认定:“在这里种水稻,能行。”

2020年春,机械进村,20亩试验田第一次播下绿意。秋收时,亩产竟达700公斤。希望的种子,真的发了芽。

此后,南峪村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也从普通圆米优化为软糯清香的“太行香米”。2020年,“绵河”生态米商标成功注册。2023年南峪村的大米还贴上了“实在井陉”区域公用品牌,连山西的客户都找上了门。

更妙的,还不止是种稻。

2022年,村干部去唐山参观,被当地“蟹稻共生”模式深深吸引。回来后,村里开始尝试在稻田里养蟹。“河蟹能除虫、松土,粪便还是天然肥料,而水稻能为河蟹遮阴、供饵,两者共生,正好是一个生态循环。”仇永刚说。

养殖螃蟹,也是一个技术活儿。2022年,第一年养殖,河蟹的肉不够饱满。2023年,因为汛期水大,绵河上游开闸放水,又冲走了许多河蟹。

今年5月,村里再次在稻田里投下10万只河蟹苗。如今,这些河蟹已个个超过0.1公斤。采访间隙,不时有螃蟹从田埂边钻出,急速爬行,又一猛子扎回稻田里,甚是可爱。

“种水稻,每亩收入是以前种玉米的3倍以上。”仇永刚笑着算账,“这还不包括卖河蟹的收入,一斤河蟹卖35元,根本不愁卖。”

稻香蟹肥,引得鸟儿盘旋,游人忘返。

这两年,白鹭、黑鹳等鸟类频频“到访”,许多大鸟,村民还是头一次见,根本叫不上名字。石家庄市的21世纪教育集团连续3年来此研学,孩子们钓河蟹、打谷子、看拉花,在稻香中感受农趣。“今年国庆节假期后,他们还会再来。”仇永刚语气中满是期待。

站在稻田边,眼前水光潋滟,稻浪翻涌,一幅绝美的山乡丰收图正徐徐展开。再过20多天,南峪村将迎来收获季。“今年风调雨顺,丰收不成问题。”仇永刚说。(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