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开良方 种田心不慌
——在滦州市九百户镇南赵庄子村
9月11日,在滦州市九百户镇南赵庄子村,种植户(左)在向博士小院团队成员介绍今年花生收获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师源摄
“孙博士,今年的花生试验田收成挺好,您啥时候过来看看?”“我这两天就在村里呢,马上过去啊。”9月11日,接到滦州市九百户镇南赵庄子村花生种植大户杨立平的电话,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孙伟明和燕山大学驻南赵庄子村工作队的工作人员连忙赶到地里。
试验田里,只见花生收割机来往穿梭,花生秧被连根拔起,平铺在田间。孙伟明抓起一把花生秧,轻轻抖落泥土,一串串花生煞是喜人。
“这花生结得密实又饱满,预计亩产较去年能增加200斤!”杨立平高兴地说。
然而一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种境况。
“以前种地不讲究,土壤板结,坏果率也高,看着既着急又心疼。”杨立平回忆。
转机来自农业博士们的帮扶。
2024年初,燕山大学选派精干力量组成下沉工作队,进驻南赵庄子村进行帮扶。工作队在调研中发现,该村以种植花生为主,种植户深受果腐病、果斑病困扰,花生的产量、品质一年不如一年。
百姓“痛点”就是帮扶“靶点”。工作队发挥学科优势,邀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土传病害防控和微生物肥料研发方面专家孙伟明博士,在南赵庄子村成立博士小院。孙伟明带领团队下田地、测土壤、查病害,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经过一年多试验,我们决定从改良土壤生态入手,推荐村民使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从根源上提高花生的抗病性。”孙伟明说。听了孙博士的意见,杨立平当时心里还有点儿拿不准:“这真能治得了土壤的老毛病?万一不成咋办?”
“咱们可以先划出10亩地进行试验,有效果再扩大面积。”孙伟明提议。
一亩地施用多少复合微生物肥料、用哪种方式施肥更有效、关键期如何浇水……从今年5月花生种植开始,每逢关键节点,孙伟明都会来到田间地头,叮嘱注意事项。
“用上微生物肥料,效果就是不一样。”杨立平说,传统方式种植的花生,坏果率至少有20%。试验田把花生坏果率降低到10%以下,产量提升了30%,品质也大幅提升,能当种子卖,效益更高。
“博士开‘良方’,咱心里就不慌。”杨立平表示,明年他想把花生种植面积由现在的150亩扩大到500亩,并扩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使用面积。(河北日报记者师源 见习记者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