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进行时丨一个平台,推动黄骅模具迈向高端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京冀相关单位共建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一个平台,推动黄骅模具迈向高端

9月11日,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四轴机床进行生产。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摄

黄骅市是我国北方模具产业的重要基地,全市拥有1500余家模具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前些年,黄骅模具产业存在设计开发和交货周期长、加工质量与效率不足等问题。

为推动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黄骅市积极构建“京津研发、黄骅中试、全域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科创体系。2019年,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北京工业大学等与黄骅模具协会、河北新林坡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林坡公司”)合作共建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

中试平台成立以来,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2项、技术开发55项、中试技术服务436项,培育孵化200余家初创型企业,推动黄骅模具产业迈向高端。

解决技术难题

模具加工精度大幅提高,交货周期缩短至30天以内

9月11日,记者来到依托新林坡公司建设的模具共享制造工厂。该公司总经理刘雨从模具设备上取下一块汽车上饰板展示给记者。

“汽车上饰板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有了北京工业大学初红艳教授团队的帮助,我们才具备了生产汽车上饰板模具的能力。”刘雨介绍,生产这种汽车上饰板模具,关键尺寸精度要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且有28个滑块,研发难度很大。

在注塑模具开合过程中,滑块至关重要。它需要在脱模时沿着特定方向滑动一定距离,以确保前后模能够完全分开。而当模具合模时,滑块必须准确回位到原始位置,否则可能会因为斜边与孔对不准而发生碰撞。

初红艳教授团队在材料成型、模具设计制造等领域深耕多年,经验丰富。针对汽车上饰板复杂的曲面与结构,团队优化模具分型面设计,确保产品脱模顺利,同时提升了模具使用寿命。

汽车上饰板模具结构复杂,传统加工方式难以满足精度要求。初红艳教授团队引入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实现多面同时加工,提高了模具制造精度。冷却系统设计方面,团队运用模拟分析技术,优化冷却水路布局,使模具冷却更均匀,缩短了产品成型周期,减少了产品因冷却不均产生的变形问题。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用于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被称为“工业之母”。小至纽扣、水杯,大到汽车、飞机、高铁,生产这些工业品,都离不开模具。

前些年,包括新林坡公司在内的黄骅模具企业只能生产加工精度较低的中低端模具,并且存在交货周期长、生产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以注塑模具为例,黄骅模具企业的生产加工精度多在0.05毫米左右,交货周期普遍在45天左右,仅能满足我国北方地区对注塑模具需求的5%。

北京拥有大量精密模具加工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为黄骅市的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提供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撑,助力解决中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目前,黄骅注塑模具企业的加工精度已提升到0.01毫米,交货周期缩短至30天以内。一些龙头企业,已经能够满足汽车、电子、医疗、航天等领域模具加工需求。

强化资源共享

一批关键设备投用,将中试熟化技术加快固化为标准化生产能力

模具行业对加工精度与速度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在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一批高精高效加工关键设备的应用开发,让模具加工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与智能化迈进。

深孔钻削是高性能模具制造的关键工艺。“比如一个西瓜,要从其球面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精确打孔,也是不能轻易实现的。”刘雨说,模具加工的对象是不规则形状和平面的钢铁,要完成加工要求存在很多困难。

来到中试平台五轴模具加工中心,一台五轴机床正在运行。刘雨介绍,唐山一家企业想制造一款碳纤维工装模具,找了很多模具生产企业,都难以达到要求。在中试平台,得益于高精加工设备和北京专家助力,这家企业的设想正变为现实。

传统模具加工,多采用三轴加工和立式加工完成对工件的铣削。五轴加工技术是指数控刀具在5个独立轴上进行运动的一种加工技术。五轴加工可以在更复杂的表面和形状上进行铣削,能够减少工件装夹次数,提高效率和加工精度。

在北京工业大学专家帮助下,中试平台完成五轴机床整机的装配、调试和验证,经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其技术指标全部达到任务书中规定的要求,包括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等,能够满足多种模具的高精度加工需求。

借助北京科研院所研发实力,中试平台投用涵盖加工、中试、成型、检测各环节设备70余台套。这些设备包括五轴/四轴机床、数控雕刻机等高精度加工设备,3D打印机等增材制造设备,实验注塑机等成型设备,三坐标测量仪等检测设备,使中试平台能够将中试熟化技术固化为标准化生产能力。

刘雨介绍,所有入驻中试平台的企业都可以使用这些设备,平台会帮助企业对接专家,提供技术帮扶和指导。平台还投用聚焦设计、仿真与管理的专业软件,实现模具数字化设计、成型预判及中试流程管控,能够帮助入驻企业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能力。

“中试平台以共享制造为抓手、以京津技术为引擎,构建了‘研发—中试—量产—市场’一体化生态,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刘雨说。

驱动产业升级

初创型企业快速成长,区域产业集群从“制造”向“智造”跃迁

智能模具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为模具行业有创业想法却缺乏技术和设备的人提供了舞台。

黄骅市奥能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个模具维修部。公司经理王春丰说,2023年,他入驻中试平台并成立公司,开始从事注塑模具的研发和生产。

“我们公司刚成立时,只有3个员工,在平台租了1个150平方米的创业单元组做厂房。”王春丰说,短短两年多时间,他们企业员工已经增加到20多人,厂房面积扩大到700多平方米。他们还在中试平台租了4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装修后即可投用。

王春丰介绍,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研发和生产薄壁壳体成型模具。中试平台的五轴机床、3D打印机、三坐标测量仪等设备,对企业帮助很大。在研发过程中,遇到难题还能寻求北京专家的帮助。目前,企业每年能够生产100多套新模具,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黄骅市奕航模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主要业务是生产注塑模具和陶瓷模具。“我们除了自己生产模具外,还会承接平台分解给我们的业务。”公司经理杜晨硕说,中试平台提供的业务,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他近期准备再招聘新员工,扩大生产规模。

“前些天,平台承接了规模化养殖企业的20套模具订单,准备分解给入驻企业共同生产。”刘雨介绍,中试平台构建“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服务模式,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汇聚上下游客户,推动黄骅模具产业链延链补链,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标准化和品质化发展。

具体做法是,中试平台接收订单后,根据订单生产工艺进行工序分解,第一时间向相关企业推送,企业接单后进行生产。平台还建设了共享仓库,方便工序间产品流转与费用结算。

采访中,黄骅模具行业从业人士表示,中试平台作为技术枢纽,能吸引京津技术人才、研发资源和外部投资进入黄骅,优化县域创新生态,缓解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吸引模具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促进县域形成更完整、协同性更强的模具及相关制造产业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从“制造”向“智造”跃迁。(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