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红波介绍5G智慧农业园指挥调度中心平台功能。河北日报记者陈正摄
9月22日,雨势渐歇,邯郸市永年区西苏村的千亩数字示范种植基地内,管理员王方得骑上电动三轮车,沿路查看玉米长势。
“以前种地,啥时候浇水、施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全凭经验,耗费人工。”今年66岁的王方得是位种田“老把式”,他说,现在有了“云平台”,在它的指令下,三四个人就能种千余亩地。
王方得口中的“云平台”,是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的5G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依托这一平台的指挥调度中心和遍布农田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土壤、植保和作物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5G智慧农业园指挥调度中心,该公司副总经理焦红波打开电子屏,基地的气象数据、土壤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强度等信息一一呈现。“十里不同天,气象万千变。有了高精度传感器,浇水施肥就打不了糊涂仗。”焦红波介绍,应用AI技术,系统智能分析采集的空、天、地数据,自动生成植保动态监测一张图,为管理者提供施肥配方以及病虫害识别、预警和诊断等服务。
雨后的数字种植基地土地潮湿,虫情监测灯、土壤墒情站、多功能气象站等各种“黑科技”散布在田间,静静收集着数据,实时回传云端。
最让王方得感到神奇的是虫情监测设备,一根白管子顶着个“小脑袋”,却能够自动识别、计数各种害虫,通过数据库比对,发出精准指令,实现农田虫害早预警、早防治。
“今年灌浆期天旱,田里玉米螟增多,它马上发出红色预警。”王方得说,公司及时采用无人机实施病虫害“一喷综防”,有效减轻了虫害。
采访中,“云平台”下达最新指令,因连日降雨,土壤墒情和田间湿度升高,对于生长健壮无早衰且未达到生理成熟的玉米,要适当晚收,争取更高的千粒重。
走进田间,焦红波随手掰开一个玉米,玉米籽根部“水线”还在。焦红波说,这片地十一二天后再收,每亩能增收四五十公斤。
“别看现在静悄悄,背后可是海量数据奔流。”焦红波说,未来基地还将引进无人驾驶播种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河北日报记者 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