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藜麦连绵 ,盐碱地种植西红柿和网纹瓜,帮扶车间里机器声不断,幸福港湾的老人们悠闲享晚年……这幅产业兴旺、民生改善、乡村蝶变的画卷,正是河北港口集团四十余载践行国企担当,以“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民生为本”书写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自1985年首次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河北港口集团已派出21支工作队110名干部,助力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张家口市张北县等8个县2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致富,变成乡村全面振兴“热土”。
“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支部。”这句在帮扶一线流传的话,道出了河北港口集团帮扶工作的核心密码。集团党委坚持“党建强则乡村兴”理念,帮助当地加强党建工作,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9月8日,张家口市张北县盘城房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春旭组织村里党员开展“乡村振兴大家谈”主题学习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发展村里的特色产业。
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河北港口集团帮助盘城房村建成87个高等级大棚,打造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全力打通销售渠道,不仅有集团职工福利发放的订单,更主动搭建桥梁,组织村集体企业赴京津冀参加农产品展销会,让产品走进京津冀连锁商超。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盐碱地刨不出几个钱。”盘城房村村民戈录君说,过去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外打工谋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他在河北港口集团援建的大棚里种网纹瓜,月月有收入、年年有分红,加上土地流转费,收入翻了好几番。
党员闫振军更是率先示范,带头承包大棚种网纹瓜,带动村民共同加入特色种植。“以前开会没人来,现在党员主动带头干。”盘城房村党支部书记任海说,党建引领让村民的心气儿彻底提了起来。
从“输血”到“造血”,河北港口集团立足帮扶村资源禀赋,构建起“特色产业+品牌打造+消费帮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河北港口集团在张北县创新推行“一村一品”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东号村发展订单式藜麦种植,并注册了“东号村”商标;落花营村培育的碱地西红柿在京津冀市场供不应求;盘城房村的大棚产业带动50余人稳定就业,村集体年收益超50万元。截至目前,帮扶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帮扶初期增长了3倍,形成“村集体有收益、村民有岗位、产品有销路”的良性循环。
9月15日,在张北县公会镇幸福港湾养老社区里,几位老人用二胡和快板演奏地方小调,周围一片欢声笑语。
2019年,河北港口集团捐赠3000万元建设公会镇安置区,让199户478名群众告别土坯房住进水电齐全的新楼房,该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其中,投入1600万元建成的幸福港湾养老社区提供125张床位,并优先聘用32名本地村民担任护理员,构建起“搬迁+就业+养老”的民生保障链。
河北港口集团援建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让智慧医疗飞进百姓家:村民通过手机就能预约挂号、远程会诊;集团所属医院组织6次大型医疗下乡,诊疗2000余人次,为40余名卧床老人上门诊疗。智慧赋能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驻村工作队就是我们的亲人!”脱贫户梁秀平说,驻村工作队不仅解决眼前生活上的困难,更带村民们实现长久致富,现在村里的路好了、产业旺了、环境美了,村民都记在心里。(张辉、苏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