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野三坡自3月份恢复迎客以来,工作人员从交通引导、餐饮安全到住宿体验,全方位落实承诺,让游客放心“野”。
进入景区之前,一座流畅的弧形建筑与周围的山势浑然一体——这里便是野三坡智慧中心。它不像传统指挥中心那般严肃冰冷,反而以坡面绿植与本地石材融入环境,仿佛自然生长而出。在这低调的建筑内部,运行着一套覆盖500平方公里的高精度物联网系统。
该智慧中心监控大厅中,巨幅电子屏上不断切换着各类实时画面与数据:各景点人流热力图、主要通道车辆信息、林区温湿度监测、峡谷溪流水位变化……所有信息以可视化方式高效呈现。值班人员专注地盯着屏幕,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并生成初步调度方案。
“就在6月份,我们通过智能监测系统监测到一名天津游客突发昏迷,第一时间调度附近救援团队,3分钟赶到现场,25分钟完成安全转运和‘120’交接,最终游客转危为安。”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实时感知交通与客流,更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维度监测功能。一旦出现暴雨、水位上涨或火情风险,系统可自动触发应急预案,通过视频监控确认、数字广播通知、信息屏引导和视频会议调度,实现灾情快速响应与游客安全疏导。
目前,景区已实现Wi-Fi全覆盖,游客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景点人流、路线推荐,甚至预约救援服务。
沿百里峡“十悬峡”段向上攀行,可见步道一侧嵌着数座以钢结构与实木搭建的平台,外侧悬挂“应急避险点”醒目标识。这些平台地势略高于主步道,平均可容纳50至80人。在更陡峻路段,每隔数百米还设有更高位置的避险平台,彼此形成呼应之势,确保突发山洪时游客可就近疏散。
除了避险平台,景区还在入口处常备防汛值班车与应急电源设备,确保恶劣天气时快速转移游客。位于主停车场东侧的一处应急避难场所,配备有帐篷、折叠床、饮用水和医疗物资,足以支撑数百人十二小时的基本避险需求。
“我们已在四大核心景区建成17处紧急避险平台、5处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并定期开展防汛演练、隐患排查与物资更新。”野三坡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雅利表示,安全不是临时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能力。
为确保游客“舌尖上的安全”,涞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旅游旺季起便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覆盖景区周边所有餐饮单位、酒店、民宿及食品零售点。
执法人员重点查验食品经营资质、原料采购票据、库存环境及加工操作流程,尤其杜绝“三无”食品、过期产品及非法添加剂流入餐桌。很多农家乐如今也实现“明厨亮灶”,游客可通过玻璃隔断或实时监控看到后厨操作,真正吃得放心。
除了科技与设施,支撑放心“野”的,还有那群默默守护这片山水的人。今年54岁的王建军是百里峡一名巡山员,每天需沿固定路线巡护十余公里,清理落石、检查标语和设备、协助游客。他说:“雨后的山路尤其要留心,得及时上报隐患点。咱们多走一步,游客就多一分安全。”
像老王这样的巡护人员,野三坡景区共有80余位。他们与智慧中心协同运作,成为山野中可依赖的“活地图”和“第一响应人”。
而当地村民也由传统的农家乐经营,逐步转向更注重体验与服务的民宿业态。拒马河畔一家民宿主理人小程说:“现在客人不只关注价格,更重视体验和安全。我们会提前告知天气、帮助规划路线,甚至教大家认一认山里的野菜。”
这些细微处的人文关怀,让放心“野”不止于口号,而成为一种可感知的旅行体验。(保定日报记者 王黛 于建雪 李佳)
(摘自《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