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短视频带货模式日益普及,不少商家会注册个人账号,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吸引流量,并打着“专属优惠”“限量福利”等旗号,引导消费者添加微信、QQ等私人联系方式,转向平台外进行私人转账交易。这种脱离平台监管的场外交易,成为消费维权的新隐患。(据《浙江日报》9月16日报道)
场外交易不受平台监管,不能享受“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售后服务,消费者完成私人转账后,交易是否履约、售后服务是否完善就全凭商家良心。一旦遭遇货不对板、延迟发货,甚至商家失联,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困难、主体认定模糊、责任分担不明等维权困境。因此,这样的场外交易看似“馅饼”,实则暗藏消费陷阱。
场外交易侵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公平有序的线上消费环境,其引发的消费投诉持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3月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4)》显示,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数据中,涉及诱导场外交易的数据比例为3.5%,在数据排名中位列第七。
治理场外交易乱象,平台要夯实主体责任,完善运行规则、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畅通维权渠道,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同时,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坚持正规交易、依法维权,避免落入场外交易的陷阱。(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