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王东岭、刘璐)近日,笔者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叶柏寿村的冷棚蔬菜基地,大棚内的一株株鲜嫩的蔬菜长势喜人。
自2020年起,叶柏寿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均投入40万元,建成20个标准化蔬菜冷棚。“今年,种植10个大棚豆角,能收入16万元;10个棚则种植螺丝椒、牛角椒,约能收入23万元。”刘振均说,从7月初开始,新鲜蔬菜便源源不断地从大棚运往唐山、秦皇岛、北京等城市,采摘期可持续至10月中旬。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叶柏寿村菜农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
朝阳地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从种苗供应、田间技术指导,到产后市场销售,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解决了村民“种不好、卖不出”的后顾之忧,确保特色农产品既“产得出”,更“卖得好”。
该镇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带头领办蔬菜种植,紧扣“农业生产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蔬菜产业基地。依托朝阳地镇鑫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叶柏寿村村民在大田里规模化种植白菜、甘蓝、菜花等裸地蔬菜,总面积达2000余亩。
在叶柏寿村蔬菜基地,村民王淑云、宫秀云每天都忙着采摘、分拣蔬菜,每天能挣120元工资,从4月份大棚备耕开始,一直能干到10月中旬采摘结束。
朝阳地镇通过流转土地建设蔬菜基地,让群众实现了“务工收入+托管收益+土地租金”的三项叠加收入,走出了一条周期短、可持续、见效快的增收致富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