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王东岭、刘璐)近日,笔者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康家窝铺村12组看到,此前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环境“死角”如今成为村民“幸福打卡地”的小游园。
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朝阳地镇将各村闲置的“巴掌地”,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成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微景点、微景观和绿化带,让曾经的环境“死角”彻底变身乡村“活角”。

图为游园一角。
康家窝铺村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河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自驻村以来,工作队成员与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听诉求,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题,工作队精准发力、持续攻坚。2021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村巷道硬化工程,同步安装160盏路灯,让村内小街小巷彻底告别“泥泞路”“黑暗夜”,实现全面硬化亮化;2022年,为全村铺设水泥方砖9000多平方米,修建2200米河坝与一座便民桥梁;2023年,协调相关部门建成总占地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让村级组织有了“新阵地”;2024年,进一步完善新村部5个附属设施,更换100盏高标准路灯,新建两处村民活动中心。
村里的光伏发电站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收入,这笔钱覆盖了村内30多个公益性岗位的工资,还能用于发展村内小型公益事业。此外,2018年建成的2000吨马铃薯贮藏库,通过承包给经营大户,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取租金6万多元,持续为村集体经济“输血”。
今年,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打造300亩谷子种植基地和小米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申报的2025年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已顺利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