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治报记者 刘波 钟继光
为有效保护秦皇岛市内的长城遗迹,秦皇岛市两级法院以创新司法为抓手,通过设立专业法庭、发布长城文物司法保护令、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等措施,为长城保护注入了司法动力。
一大早,申妍推开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法院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5后”的申妍,是山海关区法院最年轻的庭长,她所在的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也是该院最“年轻”的法庭。
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于2022年6月30日挂牌,这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专门审理涉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相关案件的法庭,集中管辖秦皇岛全市辖区范围内涉长城文化资源和长城保护的一审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该法庭的成立,标志着秦皇岛长城司法保护进入专业化阶段。
“我们是秦皇岛市长城保护的最后一道司法屏障。”申妍说,法庭成立后,审理了秦皇岛首件跨区域集中管辖的侵害长城本体损害赔偿案件、首件涉长城本体损害的公益诉讼案件等。多个涉长城保护的“第一案”在这个法庭审理宣判或通过调解结案,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司法实践经验。
除了审理案件,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还承担着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的职能。申妍和同事们定期深入长城沿线村落、景区,开展“长城保护法治宣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典型案例,让“保护长城就是保护历史”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5月,山海关区人民法院与海港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秦皇岛市首个长城文物司法保护令。保护令的保护范围为秦皇岛市海港区辖区内板厂峪、董家口、九门口、城子峪等全部长城遗址,聚焦长城本体及周边生态保护,明确了破坏长城的行为类型与责任追究标准。保护令的发布,进一步强化对破坏长城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保护长城提供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司法依据,有力遏制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为长城的安全和完整筑牢司法防线。
司法保护令的“威力”不仅在于“禁止”,更在于“联动”。法院在发出保护令后,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文物、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形成“司法+行政”的协同保护机制。这种“预防为先、多方联动”的模式,让司法保护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延伸,大大提升了长城保护的时效性。
秦皇岛市两级法院还与本地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文物、生态环境、文旅等部门建立了长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案件审理情况,研讨保护难点问题。法院还邀请文物局专家、长城学会学者担任“司法咨询顾问”,为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意见。这种“内外联动”的机制,让司法保护既依“法理”又据“文理”,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
长城保护不仅是“守形”,更是“传魂”。秦皇岛市两级法院在依法办案的同时,注重挖掘长城文化内涵,通过司法实践推动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案件审理中,法院注重融入文化保护理念。对于涉及长城周边传统村落保护的案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长城元素进行创作的纠纷,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鼓励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这种“司法+文化”的模式,让长城保护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充满温度的文化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长城背后的历史厚重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