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倾力打造宜居魅力海港城市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坚持补齐短板、完善功能、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品质

倾力打造宜居魅力海港城市

在唐山市海岸线的东北部,一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如今正经历蜕变——建设工地塔吊林立、自动化码头繁忙运转、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彰显着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海港经开区”)的蓬勃发展气象。

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特别是2022年以来,围绕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精细城市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高颜值”塑造城市“好气质”。

日前拍摄的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风貌。马英杰摄

增绿添景,扮靓城市颜值

马路宽阔干净,草木郁郁葱葱,花海五彩斑斓……9月9日,笔者驱车行驶在海港经开区乐港路,放眼望去,处处生机盎然。

“这几年城市环境变化太大了!”家住王滩镇尹庄村的王芳赞不绝口。

乐港路是海港经开区的干线公路。作为畅通周边地方的主动脉,2022年,海港经开区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出门见绿、推窗见景成为市民生活的“标配”。

“在推进城市绿化的过程中,盐碱地成为我们必须克服的阻碍。”海港经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化股股长谭小乐介绍,该区几乎是建在一片盐碱滩涂之上,地下水位高且水质苦咸。

针对恶劣的地理环境,海港经开区因地制宜,采取客土栽培与引种驯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优化植被结构,打造“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绿化为亮点,以环城绿化为依托”的“绿网蓝脉、阡陌入城”城市绿化空间格局。目前,海港经开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68%。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港经开区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乔灌花草次第复层多彩配置,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建成了海港大路、港兴大街、兴业大街、海滨大路等省级园林式道路6条,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100%,道路绿地达标率100%,林荫路推广率达92.3%,林荫停车场推广率71.43%以上,绿化、美化、彩化、净化、亮化达标道路系统网络已初步形成。

为将乐港路这条干线公路打造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生态廊道,海港经开区突破传统绿化思维,从本地气候、水土特点出发,将丹参、柴胡、太子参、黄芪等中草药植物用于生态绿化工程,因地制宜连片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在满足绿化美化需要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绿化带变成农民的“致富带”。

当下,乐港路沿线中草药种植面积1300亩,年产中药材2000吨,年产值1200余万元,净利润约4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劳动力每年增收3万元。

近日,在海港经开区海港大路与文化大街交口西北角,一处24小时免费开放的五人制足球场投入使用,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运动休闲新场所。

增绿添景更要便民惠民。海港经开区以城市出入口、重要道路交会口等为重点,在精细化勾勒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同时,坚持“共建共享”理念,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布局绿化建设与体育设施。

目前,海港经开区建成公园绿地36个、绿廊绿道12.4公里,并增设40处智慧健身动感单车区,所有设施免费开放,织密“15分钟健身圈”,全力打造宜居魅力海港。

9月9日,居民在文化大街与海滨路交叉口的街角公园休闲。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建好房修好路,创造舒心安心环境

家住海港经开区湖林景苑小区的刘素贤,如今养成了早起遛弯儿的习惯。

“小区建得真不赖,绿地多、楼间距大,还有小广场,每天不出来遛遛弯儿,就感觉浪费了这么好的环境。”9月9日,正在遛弯儿的刘素贤说。

74岁的刘素贤是王滩镇南孙庄村村民,住了大半辈子平房的她,得益于棚户区改造项目,圆了“楼房梦”。

宽敞明亮的两居室,简约的装修,客厅、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刘素贤的家格外温馨。

“今年1月领的钥匙,4月开始装修,8月8日就搬进来了。”刘素贤说,过去的房子很简陋,村里的泥土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

海港经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股股长杨涛介绍,湖林景苑小区是2024年新建成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回迁安置住房1300套。

该小区按照“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规划、最好的配套、最好的质量”的“四最”标准建设,就是为了给村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小区周边路网四通八达,小区里绿化面积大,做到了‘推窗见景’。”杨涛说,这个小区还采用新型外墙建筑保温一体化技术,实现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相结合。

既要让百姓住得舒心,也要让百姓行得安心。瞄准这一目标,今年海港经开区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外通内畅的路网体系。

9月9日,在乐港路(国道509)跨沿海公路(国道228)立交桥项目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这个项目新建526米分离式立交桥,将原来的平交路口升级为立体交通枢纽。”海港经开区交通物流产业服务中心道路服务股股长汪洋介绍,建成后主线里程1.72公里,将实现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快速衔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性。

作为港城,海港经开区的物流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连接,物流运输和市民通行均有所不便。为破解这一交通问题,海港经开区近年来谋划了总投资17.7亿元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其中,海滨路上跨疏港铁路立交、文化大街立交已建成通车,实现港口运输“绕转直”;9号路东延工程已通车,有效缓解了集疏港交通压力;老沿海路下穿东港铁路立交工程于近日实现全线通车,乐港路跨沿海公路立交桥预计今年完工,将实现港口与后方企业运输互联互通。

日前,工作人员在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查看智慧城市管理相关数据。张杰摄

打造“智慧大脑”,城市管理精细高效

9月9日,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展示着城市管理各项数据。

“这个中心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运行,是海港经开区推进城市精细、高效管理的‘智慧大脑’。”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按照“1+1+1+N”模式搭建,即1个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1套智能中枢,1个运营中心,N类智慧应用,汇聚了19个单位、13个平台、7800路视频、151万项数据资源,搭载道路积水、路面塌陷、占道经营、车辆违停、暴露垃圾等35种智能AI算法,建设经济运行、城市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场景,是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平台。

为有效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统筹建设模块化机房和云能力中心,构建海港政务云环境,实现资源集约化管理。其中,集成2912345热线、“爱海港随手拍”小程序、“智慧报警”等服务,主要受理区内企业、群众咨询、建议、投诉及求助等事项。同时,通过接入化工园区博泰环保、开滦炭素等相关企业视频监测设备、物联监测设备和重大危险源、高危工艺设施、危化品存储单元等数据,打造园区“安全+应急”一体化智慧安全平台。

依托视频融合赋能平台,海港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对治安、环境、道路、学校等数千路视频统一规划、接入和监管,形成了支撑城市管理的视频资源中枢,实现视频资源共治共享,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保障公共安全和优化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海港经开区惠泽小区,一座造型独特的电动自行车棚十分显眼。

“这是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该社区负责人介绍,该充电站占地面积60平方米,集光伏发电、储能和充电功能于一体,利用车棚顶部的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并结合储能技术,为居民提供全面的充电服务。站内设有18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和3个电动汽车充电桩,24小时提供智能化充电服务。

2024年以来,海港经开区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利旧+新增”模式,对已建的281个车棚加装了4796个充电接口,并探索建设集多项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能源充电站,不仅能够满足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还能为电动汽车及小区路灯、电梯等公共用电设施供电,实现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目标。(王育民 马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