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打“文化牌”,做好太行文章
——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日前,蒙曼接受河北日报专访。王卫贤摄
随着大众旅游从观光打卡逐渐向深度体验升级,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好风景”讲述“好故事”,正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日前,在“曼行河北——太行山篇”活动间隙,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就如何打好“文化牌”,促进太行山文旅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记者:您认为河北太行山沿线地区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该如何借助当下旅游推广的契机,让这些文化元素“活”起来?
蒙曼:太行山被誉为“天下之脊”,是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还是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共同的“父亲山”。我认为太行山有三个最重要的文化元素:首先是自然地理文化,壁立千仞的雄伟山脉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次是军事历史文化,太行八陉作为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历史大战和英雄传奇;第三是古都古城文化,从南到北,邯郸、邢台、正定、保定等一系列历史名城沿太行山东麓依次铺陈,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古都走廊”。
要让这些文化元素“活”起来,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就像我们在邢台扁鹊山康养度假区,不仅学习中药知识,还亲手制作中药香囊、品尝药膳,让中医药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在英谈古寨,那些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这种体验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能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
记者:太行山沿线的城市在利用共性文化IP发展文旅产业时,如何避免同质化,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结果?
蒙曼:太行山各个城市应该打造自己独特的美。这次我们探访了太行山沿线的不同地方,发现同样是太行山,风貌却大不相同。
比如石家庄的苍岩山属于“秀”,奇峰异石、风景秀丽,是《西游记》《卧虎藏龙》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邢台大峡谷则呈现出“险”,“一线天”仅容一两人侧身而过,让人联想到太行古陉道的险峻地形;保定白石山彰显了“雄”,白石口长城蜿蜒其间,气势雄伟。
人文景观也各具特色,比如石家庄有赵州桥,邢台有扁鹊庙,保定有大慈阁,邯郸有娲皇宫,张家口有大境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形成的文化表达自然不同。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独特之处,这样就能避免同质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记者:如何巧用创新牌,打造出当代年轻人喜欢的太行山文旅场景?
蒙曼:创新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次在保定看到的柿子“冰激凌”就是个好例子,原本只有几毛钱的柿子,身价涨了数十倍,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太行山区的磨盘柿子硕大甜润,冻起来做成“冰激凌”,更能体现其特性。吃这个柿子“冰激凌”,就是在品尝太行山的味道。
除了产品创新,还要注重体验创新。比如可以尝试打造一系列跨区域文化线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年轻人实现线上沉浸式体验,就像我们这次的“曼行河北”活动一样,让网友实时感受太行文化魅力。我相信,用创新的方式表达文化,提升体验的附加值,就能打造出年轻人喜欢的文旅场景。(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王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