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艳娜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沧州市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南皮县、海兴县、盐山县四地,开展盐碱地治理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地探寻盐碱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破局方向,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与力量。
在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种植大户刘洪清道出了当地盐碱地治理的实效:“今年雨水适配,加上土壤改良发挥效用,小麦亩产有了显著提升。”据了解,该村通过“托管+出租”的土地流转模式,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不仅流转规模持续扩大,还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验,让科学种植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数字技术则成为南皮县盐碱地治理的金钥匙。当地搭建的农业综合大数据系统,已整合3000多万条农业相关数据,实现农田遥感监测全覆盖。这一系统不仅为盐碱地科学种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解决了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填补了农村公共投入监管的空白,为盐碱地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海兴县的合作社模式,让盐碱地治理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以后刁村为例,全村95%的农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豆制品加工+蔬菜大棚”的多元经营模式,年创收超8万元。同时,村里依托产业收益建成老年食堂,惠及百余位老人,真正实现产业增收与民生保障的双向推进。
调研过程中,团队也客观发现部分村庄存在的问题,如合作社覆盖范围有限、土地流转推进困难、群众动员工作不到位及农民参与意愿不高等,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改进方向。团队表示,盐碱地治理是国家耕地保护重要战略,未来将继续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农业共同富裕途径,让盐碱地成为乡村振兴希望田。(宫骁倩 刘畅怡 高郡婕 王彩 王春策 崔兰月)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穆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