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 纪兰栋
整理:河北法治报记者 李胜男
脚底板沾着泥土,裤腿上带着露水。2022年初从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转到执行局成为一名执行干警以来,我曾和团队星夜奔赴异地,查找试图躲藏的被执行人;也曾倾听申请执行人捧着判决书,抹着眼泪诉说生活的不易。这些都时时提醒我,执行不是冰冷的法条搬运,而是用“假如我是当事人”的共情,去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这路上,执行干警必须既要做到执行有力度,更要有体谅民生的司法温度。
交叉执行的锋芒
“你们是哪家法院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啊。”2024年,石家庄全市法院第六次集中交叉执行时,被执行人亲属这句带着警惕的问话,至今还清晰地响在耳边。
交叉执行是破解执行难题的利剑。2024年以来,石家庄中院推出“全市协同、人案交叉、力量集中、地域突破”工作方法,让执行力量跨区域流动,打破“熟人社会”的无形壁垒,打造了具有石家庄特色的“集中交叉执行”模式。
那次协同执行,元氏法院配合赵县法院办案。被执行人亲属此前多次阻挠执行,见到我们这些“外乡法官”,侥幸心理被打破。
“请尽快履行判决义务,否则我们将依法拘留;若情节严重,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我们亮明身份,面对极不配合的被执行人及其亲属,当面释法明理,把法律后果一条条讲清楚。听着不容置疑的法理,被执行人迫于异地执行威慑低下头,当场履行了义务,案件执行完毕。
这场执行让我真切感受到,交叉执行不仅是制度创新,更是对公平正义的生动诠释。
善意执行的温度
“时代楷模”鲍卫忠不穿制服、不用警车走访被执行人的故事,和他帮被执行人推销土鸡的故事,让我心头一暖。他说:“老百姓看到警车会议论,容易让被执行人产生抵触。” 这位扎根边疆的法官,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善意文明执行”。
我学着他的样子,把“俯下身子办案”刻进心里,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每一个“小案”。
去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执行拘传任务,我带着拘传文书敲开了一个被执行人的家门,看到的却是眼眶通红的被执行人和怀里揉着睡眼的小女孩。“法官,孩子们在外打工,我送完孙女去幼儿园就去法院,行吗?”她的声音发颤,孩子懵懂的眼神像颗石子,轻轻砸在我心上。
我悄悄收起拘传文书,递上传票,转身离开。不久,被执行人如约而至,讲述了她不是不想还钱,而是家里生活实在拮据。随后,我与申请执行人诚恳沟通,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的家庭情况表示理解,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那一刻我忽然彻悟:执行从来不是简单的强制与服从,而是以法律的刚性为骨架,撑起人情的温度。我们夜以继日奔忙,为的就是看到群众紧锁的眉头舒展,其中蕴藏着法治最动人的模样——公平正义就是群众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司法温度。
实质解纷的智慧
日常执行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执行干警唯有善于思考、精于研判,深挖矛盾根源、做实实质解纷,才能让执行工作化身法律的忠诚卫士、群众的坚实依靠。
在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业主因不满物业服务,拖欠了3年物业费,且在案件推进中一直情绪激动。物业公司也委屈:“他不交钱,我们怎么改进服务?”
仔细梳理案情后,我觉察到,双方当事人产生矛盾的症结不在物业费,而是长久以来积攒的不满,矛盾双方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分别与被执行人、申请执行人沟通,一方面提醒申请执行人依约保障业主权益,切实改进服务;另一方面,向被执行人讲清业主应尽义务,同时做好心理疏导,以平和心态推动沟通交流。
经过我不懈调解,物业公司负责人认识到不足,主动致歉并升级了物业服务;业主也放下芥蒂,补交了物业费,剑拔弩张的矛盾就此平息。
这起纠纷的化解,让我越发笃定,执行工作不能只盯着“执行到位”,不该止步于“案款到账”的数字,更要穿透纠纷的表象,在法理与情理的交汇处找到平衡点,实实在在地化解纠纷,让积怨真正消融,这才是为群众办实事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全国法院执行干警中的一员,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既要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尊严,也要用真情实感连通人心。我将在执行道路上步履不停,让公平正义不仅写在判决书上,更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