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王东岭、于树军)9月3日,笔者走进位于新地镇大西沟村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棚内,木耳、滑子菇、榆黄蘑、猴头菇的菌棒整齐码放,淡淡的菌香扑面而来。
新地镇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核心目标,精心打造“红色领航·菌活业兴”书记党建品牌,以党建红激活食用菌产业兴,走出一条组织强、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地镇托大西沟村党支部的基层组织优势,联合非公企业党支部凝聚合力,借助省优秀退役军人、大西沟村村委委员赵兴华创办的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菌包生产厂房、38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菌包培养室以及500平方米的储藏库。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棚蘑菇基地一角。
该镇创新推出“1+N”龙头带动模式。以腾兴农业为核心龙头,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为参与种植的农户提供全链条保障——统一供应优质菌棒、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以“党建+产业”定方向,围绕食用菌产业布局,从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全程发力;以“党建+品牌”树标杆,通过建强种植基地、规范生产标准、打造特色品牌,推动食用菌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品牌响”转变;以“党建+富民”谋实效,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菌菇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目前,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年用工50人、季节用工130人,所有岗位优先招聘本村村民。所产蘑菇畅销京津、江苏、上海以及山东、甘肃、陕西等地。今年,依托大西沟优良的生态环境,种植了 100万棒滑子菇、35万棒榆黄蘑、3万棒猴头菇。按照市场价测算,这三种蘑菇预计可带来720多万元的收入。
除了鲜菇销售,菌棒产销同样是公司的重要收益来源。公司每年能卖出350多万棒木耳菌棒,每棒售价1.7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达600万元。叠加三种鲜菇的收益,腾兴农业今年的全年总收入将突破1300万元,真正让小菌菇撑起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