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文艺评论丨打捞平凡生活中的闪光时刻——评肖复兴散文集《我的学生时代》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学生时代便是动人的片头曲。童年时的懵懂与好奇、青春时的迷茫与挣扎,还有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被作家肖复兴悉数编织成散文集《我的学生时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书中包括“小学:童年倒影”“初中:少年心事”“高中:青春碎片”三辑,以个人经历为依托,从日常琐事出发,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饱含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思索与追忆,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感知力。

作者擅长以质朴而深情的笔触,将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力量的生活片段娓娓道来。书中开篇即讲述母亲突然离世后,姐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远赴内蒙古挣钱贴补家用。那一年,作者年仅五岁。正如他在文中所写:“五岁那一年,我同时经历了生离死别。”这也成为他记忆的起点。尽管与姐姐相见需隔一年之久,但距离从未让亲情疏远。此后,姐姐不仅支撑着家庭开支,还鼓励并支持着作者的梦想,比如他想拉小提琴的心愿。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姐姐一路陪伴着作者,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情感是该书的核心着力点之一。除了浓墨重彩的亲情回忆,读者还能从作者的叙事中真切感受到师生情、同学情等。作者以明快的基调勾勒学生时代,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张老师的第一堂作文课没有在教室里讲写作方法,而是带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让他们写下观影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物。作者以二楼座位下为迟到孩子指引方向的灯光为素材写了一篇作文。这篇习作得到张老师的表扬,被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正是从那时起,作者爱上了写作,进而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张老师无疑是他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作者还回忆了小秋、鸽子等初高中同学。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抄书成为作者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当收到同学小秋借给他的《千家诗》时,他生怕弄坏,立刻仔细包上书皮,又买来两个田字格本,每天坚持抄录几首,直至将整本书抄完。字里行间,尽显他沉浸于文字世界的痴迷以及对知识的热爱与执着。

书中还记叙了作者从初中开启的写作投稿之路。从作品被校刊《小百花》录用,到逐步登上更大的刊物,每一份艰辛与坚持都跃然纸上。在奔赴北大荒成为知青之前,文学创作的实践与经典文学作品的滋养,陪伴着作者一步步走向成熟。书中“我”与继母的和解尤为动人:曾经的隔阂在岁月磨砺与人生历练中逐渐消融,作者终于读懂了继母这本“厚重的书”。这场和解,本质上是与曾经受伤的自己达成谅解,而这正是文学与书籍赠予他最珍贵的爱。爱从不求回报,爱本身就是最大的馈赠。

散文集《我的学生时代》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思考青春与成长的书籍。作者透过个人体验,讲述了更广泛的社会与人文思考,细腻而又深刻。青春不再,岁月常在,愿我们阅读该书时,能够感受到生机与活力,并有所启迪。(苏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