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冀版好书丨透视京剧大师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境界——评《说不尽的梅兰芳》

翻开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刘祯所著《说不尽的梅兰芳》(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仿佛展开了一幅跨越百年的艺术长卷。这部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而作的学术传记,不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梳理了梅派艺术的脉络,更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这位京剧大师如何开辟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正如书中所言,梅兰芳的“说不尽”,既是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是其人格与时代碰撞出的永恒回响。

作者刘祯在戏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学养深厚、视野宏阔。其深厚的专业积淀,为该书的权威性与深刻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书以史论、传播、文献、序评、访谈五维结构,立体地重构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各部分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梅兰芳形象。

该书史论部分深入剖析了梅兰芳表演理论及体系,从他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坚守与表演革新,到其艺术精神与文化空间的探讨,以及对梅葆玖与京剧传承发展的研究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梅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脉络。传播部分详细讲述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等重要事件,展现了他作为文化使者的国际视野。文献部分通过诸多珍贵文献,如田汉、邓洪山等人与梅兰芳的往来信件、题扇诗等,从不同角度还原了梅兰芳的生活与艺术创作环境,为研究他的艺术人生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序评部分集合了众多对梅兰芳戏剧世界意义的探讨、各类相关书籍的序评以及对其表演艺术的解读等内容,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梅兰芳艺术的多元价值。访谈部分则通过对梅兰芳相关话题的访谈记录,生动呈现了他走向世界的艺术历程、对经典戏曲的见解以及对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启示等。

很多人知道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演出很成功,但鲜有人知其中的艰辛。书中详述了1930年梅兰芳访美之行,揭示其背后近十年呕心沥血的筹备。仅以《梅兰芳歌曲谱》编辑为例,先由琴师写了传统工尺谱,再翻译成西方观众熟悉的五线谱。为了让美国观众看懂京剧,梅兰芳又请人绘制了包括行头、脸谱、舞谱、乐器等种类繁多的图谱近2000幅,配有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解说,既保留了京剧艺术的精髓,又主动进行文化调适。这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能力,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中还原了《霸王别姬》的创作历程。《霸王别姬》由《楚汉争》改编而来,1918年杨小楼、尚小云等艺术家都曾表演过。梅兰芳看重这个题材,请齐如山等对剧本进行改编。这原本是个武戏,打斗动作较多,寻常的改编容易落入武戏的俗套之中。梅兰芳认为,这里面的武戏应该是工架大方、点到为止。他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并在之后的演出中对剧本持续打磨、精益求精,将原本的武生戏改编成以虞姬为灵魂的悲剧经典,成为长演不衰的梅派扛鼎之作。这一案例,生动彰显了梅兰芳在恪守艺术规律基石上的非凡胆识与开拓精神。

若说艺术成就是梅兰芳的“形”,人格魅力则是其“神”。抗战期间,梅兰芳拒绝为日伪演出,蓄须明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气节。而他对弟子的情谊同样感人。一次程砚秋到上海演出,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梅兰芳打了对台。作为梅兰芳的大弟子,他立刻与梅兰芳解释商量,打算推迟合同。梅兰芳却说没关系,各唱各的,还在演出时特意派人到程砚秋的后台慰问支持。这些故事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既刚烈又温情的梅兰芳。

作者将梅兰芳的艺术创新归结为“在传统的土壤里深耕,再让新芽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书中以《天女散花》为例,详述他如何从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临摹飞天姿态百余幅,将静态的艺术转化为戏曲的长绸舞,甚至为此改良服装材质以增强飘逸感。

附录中整理了梅兰芳的名言,涉及表演、文化修养、传统与革新、爱国忧民等多个方面,让梅兰芳的形象愈发清晰。作为新时代“梅学”的标志性成果,该书的价值远超传记范畴,是一部展现京剧艺术魅力与民族精神的佳作。作者以学术为骨、文学为肉,让这部传记既具史学厚度,又不失人文温度,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细细品读。(张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