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文体


布谷丨石脉

黎明前,邢台西部的英谈村,如同嵌在群山里的一枚古老石印,幽幽浮现在雾气里。整个山村依附山脊,房屋顺着山势起伏、排叠、深藏。目光所及之处,除了沉默的石头,还是沉默的石头——红石砌出的屋墙,红石铺设的道路,连同桥下低语的溪流,竭力将自身融入这无边无际的丹霞之中。这石村的筋骨,远非寻常山居可比,它是硬生生劈开时间,从洪荒深处盘桓至此的古老生灵。

村寨顺应山势,形成房内无梯、前后开门、竖向庭院、红石墙面、黄泥勾缝的建筑风格。它置身重峦叠嶂的群山之中,却又凭借着石头垒砌的智慧,向山索取了一片栖居之地。这种布局隐秘沉稳,自有它对抗风雨侵蚀的力量。

走在仅容一人通行的深巷间,石阶坚硬光滑,不知浓缩着多少代人行走的痕迹。红石门楼顶端,隐约有精妙雕琢的花草浮于石面,只是风雨剥蚀得几乎要与石壁浑然一体了。抚摸经岁月浸润的石墙棱角,指尖触到的,并非冰冷的硬物,仿佛是石匠炽热的念想。巷弄幽深回转,如同一架庞大的石琴,每块石头都似音符,等待着被人倾听。

路氏家族的四大院落,以堂号命名的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更是体现了英谈建筑的美轮美奂,讲述着英谈过往的辉煌和富足。

穿过一道低矮的石券门,眼前豁然铺开一座完整的院落,这便是贵和堂老宅。院子东侧和西侧,留有两个“万”字拐头门。院落布局有序,正房两侧厢房,皆有高高基座托着。石块之间凹凸咬合、严丝合缝,建筑线条笔直刚劲、棱角分明,这也使得它与太行其他村落比起来,多了几分富贵和英气。房屋挑高的飞檐,如雄鹰收敛翅膀,凝望着远方;窄窗的构造,透着沉厚的威严。房内梁檩黝黑光亮,悬山顶结构沉稳地承托着红石板和漫长时空的重压。时光如砂砾般从指缝间流逝,却带不走这种依靠石头与智慧构筑的生息秩序和防御尊严。

此地一石一板皆能说史。行至村中,一座宏大院落的石阶上,一道触目刀痕劈入石阶深处。听村里老人讲述:“当年黄巢大军在此地屯粮驻马,此为试刃石,验利刃之锋芒。”那些久远时代的征战者早已化为尘埃,唯有石头记下这道惨烈的劈斩痕迹。

再向前,一座古旧门楼上悬着一块残损木匾,“忠信”二字劲力十足。传说一位明朝武官辗转归来,眼见故园尚存,慨然挥毫题就。匾已如黑铁,但字迹的筋骨仍在言述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古老箴言——身安与否,或许不在广厦,恰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是否坚如磐石。

石巷深处,一位妇人侧身对着磨刀石擦着刀刃。日光从高墙窄缝斜照而下,在那冷铁与红石之间,割裂出一道狭长的亮痕。磨砺的单调声响,长久地在石巷墙壁间激荡。这声音似乎触动了石头深处的某根弦索,让六百年的沉寂时光微微震颤。

黄昏染透村落时,我默立村头高处,俯瞰这片石头古寨。目光越过高高低低的屋顶,一座座石板房在夕阳下错落有致。一家新装修的窗口,逸出流畅的电子音律,那节奏如潺潺溪流,径直抚摸着沉厚的岩石肌体,竟也三拐两拐漂进了石阶巷子。古今交汇的气息在山村之上缠绕、交织,而后消融在这苍茫暮色里。石头以它本有的缄默,接纳了这悠扬的旋律,如同浩大的幽谷,容纳了每一滴雨水。

英谈的石脉,在山峦起伏中继续延伸。而我们,更多时候只顾低头在手机的微弱亮光中,搜寻他人的记述、他人的光影、他人的声息,却不知俯身这石墙,用指尖轻抚那粗糙而紧密的石纹。它们每一道肌理,都印着先人开凿搬运时渗入的灼热指纹;每一粒石屑下,都深藏着前人曾驻留过的温热信息。

暮色四合,暖色的灯光次第亮起,朵朵花形灯在房顶上娇艳开放,整个村庄闪耀起来。置身其中,人很难不恍惚,如同走在光影幻境中。篝火亮起来,苗族装扮的姑娘小伙们载歌载舞,搅得夜色都生动活泼起来。扮作仙使的演员们在这无尽的灯河中穿梭,邀约游客们一起走进这童话般的世界中。

夜沉了,笙歌渐歇,人潮散去,这片土地再度归于沉寂。我独自踱回贵和堂的老墙下,将掌心贴紧那些被灯火照亮的红石。指尖所触,灯光狂欢的余温之下,依旧是那六百年来不曾改变的坚实而恒久的清爽气息。英谈村重又变回那枚钤在太行山深处的红石印章,沉静、苍劲、浑厚。(王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