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霍艳恩、卢旭东
“想做高端产品,但前期研发投入太大风险太高”“专业技术人才不好招,即便招来了也很难留得住”……9月4日,在邢台市宁晋县贾家口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全国人大代表,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宁小五认真倾听几位线缆企业负责人的忧心事,并把大伙儿的意见详细记录下来。
宁晋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现有各类企业2300多家。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企业普遍面临创新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短缺等难题。
助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012年,宁晋县人大常委会在黄儿营西村建起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代表联系广泛、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走访问需、技术研讨、政策解疑等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
河北金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去年9月,在代表联络站组织的一场政企交流会上,企业负责人宁进通的一席话,引发了与会同行的强烈共鸣:“现在市场对线缆绝缘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也想改造提升生产线,但一没技术二没方案,不知从何改起。”
9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宁小五(右)来到河北金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回访调研,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 霍艳恩摄
“这是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智力供给’跟不上的表现。”宁小五代表分析道。为帮助企业解难题,会后,他联系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到石家庄,请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们一起想办法,并多次邀请他们到宁晋实地考察。
“我们有市场需求和生产场景,高校有技术和人才储备,产学研牵手合作,既能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也能促进高校的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一举两得。”宁小五代表说。
在代表联络站的牵线搭桥下,河北科技大学派出专家团队进驻河北金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一番扎实调研后,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方案。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今年初,这条校企联合打造的线缆绝缘材料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产。“新生产线上,机械臂取代了人工操作,智能传感器系统能实时监测温度、压力等参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合格率也由过去的92%提升至99.5%,能耗降低了30%。”宁进通高兴地说。
企业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大大提升了创新意识。前不久,河北金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正式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的耐高温电缆绝缘材料项目已进入研发阶段,预计投产后可将产品耐高温性能提升20%。
截至目前,在贾家口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推动下,已有65家线缆企业与河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协议30余项,促成35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对大家反映的问题,我们在梳理汇总后会建立台账,逐一跟踪督办。”宁小五代表说,他们将进一步发挥代表联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点对点”入企服务,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河北日报记者 卢旭东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