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大石岭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陈桂莲
“我多上一节课,孩子们就少落一节课”
9月10日,陈桂莲正在为学生讲课。河北日报记者 赵 杰摄
9月9日上午,伴随着上课铃声响起,陈桂莲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开始了一天的授课。
1994年,20岁的陈桂莲中师毕业后,选择扎根在群山环抱、办学条件简陋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当老师。这一教,就是30多年。
1997年因工作需要,陈桂莲被调入大石岭初级中学教英语。“因为我不是英语专业毕业,一开始心里没底。”陈桂莲回忆说,但当时学校确实找不到英语老师,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她毅然踏上了英语教学之路。
那时,陈桂莲的月薪仅有134元。但为了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她狠心剪下留了7年的辫子换钱,又向好友借了150元,自费购置了一台二手录音机、五套听力磁带和十本英汉词典。
白天,她忙着授课、辅导学生;夜晚,她批改完作业,就跟着录音机一遍遍跟读练习发音,常常忙到深夜。凭着这股劲头,她为学生们架起了一座通往语言世界的桥梁。
“我最爱上陈老师的课了,因为她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周宇阳说。
近年来,陈桂莲带领学校英语教师推行课改,学生变得敢想、敢问、敢说,自信又活泼,受到社会和家长们的好评。
在学校,陈桂莲不仅是一名英语教师,还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她每接手一个班级,都坚持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大石岭的沟沟岔岔,都留下了她步行或骑车家访的身影。
很多人问她,开个家长会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非得家访?陈桂莲说:“只有家访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才能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一门心思学习。”
陈桂莲所教的一名特困家庭学生,从小就有自卑感,沉默寡言。她多次到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送学习用品,在一点一滴的关爱温暖中,帮助他解决困难,树立信心。
在一次班会上,这位学生泪流满面地对全班同学说:“在陈老师这里,我体会到了母爱。”
在同事眼里,陈桂莲是永不推诿的担当者。
有老师休产假时找不到代课教师,她主动接下两个班的课;有人外出培训,她就兼任临时班主任并代为上课。
她总说:“农村学校本就缺老师,我多上一节课,孩子们就少落一节课。”
2010年,由于英语教师紧缺,她主动承担起了教授柳树漫、榆树沟两所乡村小学英语课的任务。两地相距较远,并且都是崎岖不平的土路。晨光未亮时,她已背着教案出发;暮色降临后,才踩着星光回家。
两所学校都没有就餐的地方,她就每天自带午餐。让她欣慰的是,那一年,她在这两所学校所教的学生,有19人在期末英语统考中获得满分。
对于家庭,陈桂莲自觉亏欠太多。
2006年6月,临产的陈桂莲一直坚持上课。结果到了6月14日,上完两节课的她开始肚子疼,14时被送到医院,14时30分孩子就出生了。当消息传到同事们耳朵里时,他们都说:“桂莲太冒险了,产假都能往后拖,差点没把孩子生讲台上。”
当年9月开学,孩子还不到3个月,因为学校缺少英语老师,她又克服困难,上了班。
2014年春,陈桂莲的女儿不慎摔伤了双腿,卧床休学;初秋,她丈夫掌骨骨折、尾骨断裂……那时,她白天在学校授课,晚上照料休学的女儿、为丈夫换药,硬是没耽搁一节课。
择一事,终一生。三十载春秋流转,陈桂莲用责任作犁、以热爱为种,在大山深处耕耘出教育的沃土。她先后荣获省级乡村优秀教师、省级师德标兵、市级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师等80余项荣誉,成为学生爱戴、同事信服、家长放心的育人标杆。(河北日报记者 贾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