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苏建华)近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的农田里,村民端景文正用三轮车将自家回收的废旧地膜运往村集中堆放点。“以前地膜烂在地里没人管,现在能换积分、兑日用品,大家都愿意主动回收!”他说。
作为河北省粮食生产重点县,围场年均农作物覆膜面积约90万亩。以往,残留地膜不仅影响耕种,更造成“白色污染”。近年来,该县探索出“科学使用+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地膜回收新模式,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
科学使用是关键。围场依托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年均培训超5000人次,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膜在马铃薯收获前就基本分解完毕,不仅省工,还提升薯块品质,每亩节本增效超200元。”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负责人王宇锋介绍。
回收利用见实效。在新拨镇金瑞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每天都有农户送来成车的废旧农膜。该公司负责人那慧文介绍,这些废膜经加工变成注塑颗粒,实现“变废为宝”,年资源化利用超2000吨。针对难以资源化利用的废膜,该县通过“户收集-村转运-县处理”模式,将其转运至环保发电厂无害化处理,日处理能力达300吨,杜绝二次污染。
模式创新激活基层动力。二十九号村推出“集中服务+零散回收”双轨模式:川平地由村集体雇机械统一清理,亩成本降至8.5元;坡耕地实行“环保积分制”,4公斤废膜兑1积分,可换洗衣粉、粮油等物品。2025年,该村发放积分超4000分,回收效率大幅提升。
目前,围场已构建起政府、市场、农户共治的回收体系,不仅改善了土壤环境,更推动了农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