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空中哨兵”巡检,高速病害秒现即治

8月26日,在涞曲高速养护工区,无人机即将开展巡检作业。 河北日报记者 徐华摄

8月26日8时,在涞曲高速养护工区,一架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工业级无人机准时升空。与此同时,部署在沿线古北岳、灵山南等地的4架无人机遥相呼应,开始对涞曲高速全线展开立体化巡检。

涞曲高速是太行山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区域地形复杂,高边坡、高墩桥等路段多,单纯靠人工巡检耗时长、危险系数高。今年6月,涞曲高速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路段无人机巡检。

“这些‘空中哨兵’每天定时自动起飞,从前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巡检任务,它们20分钟就能‘扫’一遍,安全、高效。”中交建冀投公司保定运营管理中心涞曲养护工区主任魏蓓说。

在涞曲高速养护工区值班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无人机巡检的高清画面。工作人员王天宇轻点鼠标,放大查看一处有裂缝的路面。王天宇说,无人机巡检既能“看得清”细微病害,又能“认得准”隐患类型,更能“揪得出”那些隐藏在角落、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病灶”。

“发现坑槽,K352+700曲阳方向。”8时40分,古北岳段的无人机发回巡检报告。“这个坑槽只有巴掌大小,车巡时不易被发现,无人机巡检却能自动捕捉、精准测量并生成处置建议。”王天宇一边快速审核报告一边解释,坑槽如果不及时处置,经过轮胎碾压会迅速扩大,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碾压上去,极易发生爆胎。

说话间,王天宇已通过巡检系统派发维修养护工单。记者注意到,随着工单一起下发的还有巡检报告,上面详细标注了坑槽的位置、尺寸、周边交通环境等信息以及导航二维码。

“以前像这么小的病害点,即便有位置信息,我们也得拿着图纸对着里程桩反复核对,有时候跑两三趟才能找到。现在直接导航到点位,效率高多了。”养护工人王佳旗说。

9时20分,王佳旗和同事带着开槽机等设备,以及沥青冷补料等材料抵达病害点。养护安全设施布控、开槽、清理、填料、压实……很快,坑槽修复完毕。

据介绍,今年6月前,涞曲高速完成全线高精度三维实景建模,并构建涵盖裂缝、边坡位移、设施缺失等典型病害的样本库,使无人机对重大隐患的智能识别率达95%,实现从识别、评估到反馈的一体化闭环管理。

“项目自6月试运行以来,推动巡检效率提升70%,养护成本降低10%,初步构建起毫米级检测、分钟级响应的安全保障体系。”魏蓓透露,今年汛期,利用无人机巡检,成功发现水毁冲沟、局部滑塌等20多处隐患,因为发现早、处置快,降低了后续维修成本以及对道路通行的影响。(河北日报记者 徐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