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盐碱地飘出“金谷香”——耐盐碱谷子新品种“冀研谷12号”激活边际土地潜力

9月4日,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召开的耐盐碱谷子现场观摩测产会上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由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河北省种子总站、南大港农务中心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北尚庄村120亩新品种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其中,依托农业农村部首批耐盐碱优异种质资源选育的“冀研谷12号”正式进入品种登记程序,成为我省首个登记的耐盐碱谷子品种,在耐盐碱性、综合抗性上表现突出,在今年极端强降雨频发的不利条件下,该品种结合“旱碱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依然实现亩产317.9公斤,稳产性能显著。这标志着我国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与边际土地利用方面进入“良种+良法”协同推进的新阶段,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行动的重要成果,为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和品种支撑。

优异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新品种彰显科技含金量。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本次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此次推介发布的首批耐盐碱优异资源,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创新重大需求,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鉴定数据准确可靠,种质资源都经过了多年多点耐盐碱鉴定和不同筛选压力下的循环选择,今年再次进行了验证;二是耐盐等级高,耐盐等级达到最高的1级或2级,部分资源兼具高产、抗病等优异性状;三是适应区域较为广泛,来自全国多地,可适应滨海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内陆等全国多个盐碱区。其中,谷子资源共14份:1级耐盐碱资源6份,2级耐盐碱资源8份,依据标准为耐盐表型和产量耐盐系数;鉴定方法均为0.3%~0.5%自然盐碱地;鉴定地点河北唐海基地。“冀研谷12号”即来源于这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中的一级耐盐碱材料—“17H947”。“冀研谷12号”的成功选育,是国家级耐盐碱种质资源有效利用的典型代表,实现了从资源保护到生产应用的跨越,体现出我国在农业种质资源精准挖掘与创新利用方面的系统能力。这个品种不仅具备良好的耐盐碱性,还在抗倒伏、抗病等性状上表现优异,为盐碱区谷物单产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品种支撑。


技术集成应对复杂逆境,多方协作助力盐碱地产能提升。在气候多变的背景下,边际土地的作物抗逆能力尤为重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联合沧州市农科院、中科院农业资源中心等单位,研发“旱碱地谷子增产增效技术”,该技术针对盐碱地土壤质量差、春季返盐、无淡水灌溉的问题,集成应用耱耙镇压抑盐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液态氮肥增施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通过无人机航测绘制盐碱分布制图、定制“深翻+微生物菌剂+秸秆深埋”改良方案、春季耙松表土防返碱及镇压碎土保墒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中轻度盐碱地谷子生产逐步实现“技物结合、生态适配”,为无淡水灌溉区边际土地利用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今年,南大港7月2~3日连续降雨,降雨量达330毫米,给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不少传统作物受灾减产,但“冀研谷12号”在“旱碱地谷子增产增效技术”支持下,长势良好,产量超300公斤。

激活边际土地生产潜力,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我国盐碱地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备农业利用潜力的近1.5亿亩,是一批数量可观、亟待激活的“潜在粮仓”。河北省约570万亩盐碱地,其中,458万亩轻度盐碱地(0.1%~0.3%)、101万亩中度盐碱地(0.3%~0.5%)、11万亩重度盐碱地(0.5%以上)。推动盐碱地向生态良田转变,对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意义重大。耐盐碱作物品种与配套技术的突破,不仅有助于实现“以种适地”和“以技改地”相结合,更可缓解耕地红线压力,增强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粮食系统韧性。

从沧州一片金黄的谷穗,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边际土地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让科技扎根土地,让种子适应山河,曾经被盐碱封锁的土地,正在成为孕育希望的新粮仓。这一切,正汇聚成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气与决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张婷 沧州市农科院 平文超)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乡村云融媒平台编辑 韩冬

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