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法治


地方立法,提升长城保护的高度 ——秦皇岛市筑牢立体防线书写长城保护新答卷之一

编者按

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秦皇岛段223.1公里的长城遗迹,更兼具着雄奇和温情的篇章。从1984年响应“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号召算起,秦皇岛人用40多年的时间,为保护长城建起了由立法、执法、司法、公益诉讼、群防群治组成的立体保护网。在秦皇岛人的保护下,古老的长城正以鲜活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山海间焕发生机。即日起,本报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份守护,记录这份对长城文化的赓续、对长城精神的传承,并以此向万千长城保护者致敬。


河北法治报记者 刘波 钟继光

站在山海关城楼,向北一望就是角山长城。从山脚拾级而上,攀登到角山之巅的敌楼,举目远眺,一边是直插向海的山海关、老龙头,一边是随山势蜿蜒远去的长城。待到夕阳西下,长城高大的城墙都被镀上一层金色,雄浑、壮丽之感油然而生。

踏过五彩斑斓的秋天,走进肃杀的冬天,游客们可以爬一爬界岭口、罗汉洞、花厂峪、板厂峪这些还保存着原汁原味明长城遗迹的“野长城”。

乌云漫天,朔风呼啸,登上这些“野长城”,两边都是崇山峻岭。一层层薄雾,从山谷中缓缓升起,如烟似尘。它们逐渐汇集,缓缓上升,等高度超过附近山顶最高的烽火台的时候,雪便飘落下来了。用不了多久,大地便会一片雪白,只有长城依旧挺立在这山顶绝壁。

秦皇岛境内的长城遗迹,以明长城为主,最早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全长约223.1公里。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首都一些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保护长城的热情。秦皇岛人也从那时起,开始对境内的长城遗迹进行全面的修缮、保护。数百年的岁月,把长城摧残成了残垣断壁,秦皇岛人则用40多年的时间,用他们的双手、智慧和对长城的热爱,将散落的城砖、历史、文化一点点挪回了它应在的位置。

地方立法让保护长城上升到法治高度

秦皇岛市司法局三级调研员耿雅清,从1990年到秦皇岛市政府办法制科算起,已经从事立法工作整整35年。35年里,她经历了我国立法体制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时期。让她记忆最深刻的,还是2015年。那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做了重大修改,秦皇岛市成为立法法修改后河北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我们当时真的欢呼雀跃。”提起当年得知秦皇岛市获得地方立法权的时刻,耿雅清仍难掩激动。在她看来,地方立法权的获得,让她年轻时的立法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

2016年,耿雅清获得了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任务。“那一年,《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列为了市里的立法调研项目。”

制定《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前,国务院已经颁布长城保护条例,秦皇岛市政府也已经颁布长城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如何在遵守上位法的基础上制定有秦皇岛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成了摆在耿雅清和同事面前的课题。

为了能够了解秦皇岛长城的实际情况,耿雅清和同事们几乎走遍了秦皇岛辖区长城的重要遗迹。她们看到了历经风雨的长城由于年久失修导致墙体坍塌,安全隐患逐年增多。长城周边的违规建筑,游客随手在长城上的乱写乱画……不但破坏了长城的原始风貌,更严重威胁着长城的完整性。

耿雅清说,在那一年多的调研过程中,她和同事们无数次推开了不同办公室的门,征求相关部门对于条例的意见建议,与长城保护专家、学者召开了多场研讨会,最终形成了《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草案几经修改完善后,2017年12月18日,秦皇岛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并于2018年5月31日经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自2018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条例的出台,标志着秦皇岛市长城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创新发展让长城保护条例充满秦皇岛特色

《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条例》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秦皇岛本地实际,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对长城保护的各个方面作出了更加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在保护范畴上,条例在上位法规定的基础上,将“长城窑址及附属建筑等相关历史遗存”明确纳入保护范围,进一步拓展了长城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清晰界定了长城段落、长城保护范围和长城建设控制地带等关键概念,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条例明确,市、县(区)人民政府被确定为长城保护的责任主体,确保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保护经费被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得到了充分保障。为了增强公众的长城保护意识,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工作,条例规定每年7月5日为“秦皇岛市长城保护日”。

条例创建了长城保护工作站制度,在长城周边村庄、长城参观游览区等地点设立的长城保护工作站,不仅成为宣传长城保护知识的前沿阵地,还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咨询服务,规范引导长城旅游,促进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条例还创新发展了长城保护员制度,针对长城保护员制度存在的待遇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等问题,条例进行了完善。文物主管部门应当聘请长城保护员对辖区内的长城进行分段看护、巡查,并为其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长城保护员纳入当地社会公益性岗位管理,明确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长城保护的一线力量得到加强。

条例明确了禁止和限制在长城及其保护范围内从事的行为。针对已经出现,但上位法没有具体规定的行为,如在长城上刻画、喷涂、张贴、书写广告等,明确作出了禁止性规定,为今后的执法提供了依据。

2022年9月1日,《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山海关古城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该条例的实施使得秦皇岛市长城保护地方性法规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结构,为长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