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这样两件文物:一个绣着图案和文字的书包,一块邮寄这个书包的包袱皮。这是1935年一位共产党人在狱中寄给6岁儿子的。她就是王根英烈士,一生饱经磨难,却始终不屈不挠。
王根英,1906年出生于上海,9岁起在外商纱厂当童工。1923年,参加了党组织开办的工人夜校,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女工部长、上海总工会组织委员,参加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下旬,王根英赴武汉参加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与陈赓相识并结为夫妻,不久奉命回到上海,在党中央机关担任地下交通工作。陈赓此后也辗转来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负责领导情报工作。在异常艰险的环境中,王根英全力掩护和协助陈赓的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营救了大批被捕的同志。1932年,王根英担任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女工部部长。1933年12月,王根英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艰苦斗争。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经党组织营救,王根英被释放出狱。1938年秋,被调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任政治指导员。1939年3月8日,师供给部和学校进驻南宫县东南的前后王家庄,黎明前突然接到报告,驻地遭日军突袭包围。在突围的危急关头,王根英发现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毅然冲回村中去取,路上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3岁。
2014年,王根英烈士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