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勇士、鸡蛋坨五勇士、挂云山六壮士
纵身一跃壮山河
狼牙山五勇士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甩向敌人后,砸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
鸡蛋坨五勇士在“八路军誓死不当俘虏”的口号下,慷慨赴死;
挂云山六壮士在一位女英雄的带领下,毫不犹豫跳下百丈悬崖;
…………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大地涌现出多个英雄团体。他们舍生忘死,与敌人殊死搏斗,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最后选择跳崖。
易县狼牙山景区的狼牙山五勇士塑像。河北日报资料片
狼牙山五勇士:宁死不屈的忠勇之义
8月22日,易县狼牙山游人如织。山下巨幅党旗前,一尊五人铜像凝然静立,浩气充盈。抬头仰望山顶,“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高高耸立,红顶白塔在青山衬托下更显庄重。
“这座纪念塔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它不仅是一座塔,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在山顶的纪念塔旁,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再次讲起那个中国人熟知的故事。
1941年8月,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秋季大“扫荡”。9月23日,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狼牙山。狼牙山一带,有我党政机关人员、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掩护他们转移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
战斗中,七连战士伤亡惨重。9月25日,七连陆续撤离,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主动请缨担负最后的掩护阻击任务。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大部队转移方向,5人故意暴露自己,边打边撤,把敌人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陀顶峰。紧追在他们身后的,是500多名日伪军。”李芳说。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马宝玉等5人顽强阻击,使得敌人误以为山上仍有我军主力。
棋盘陀顶峰,秋风猎猎。脚下,敌人步步逼近;身后,悬崖深不见底。子弹打光,他们就用石块还击,直到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甩向敌人。
“他们将枪支损毁,高喊着口号,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两人跳崖后,被挂在绝壁的树枝上,幸免于难。”李芳说,当时,胡福才28岁,胡德林24岁,班长马宝玉仅仅21岁。
英雄一跃壮河山。1941年10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签署颁布训令,号召官兵向他们学习。
后来,幸存下来的葛振林和宋学义,经常会被人问到一个问题:这么陡的山,哪儿来这么大的勇气往下跳啊?
“宁死也不当俘虏!”这是两人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宁死不屈,就是勇士们最坚定的信念。
从山上下来,行至半山腰的一个岔路口,李芳停住了脚步。“当年,五勇士就是在这里和大部队分开的。往右的路通往老君堂,如果走这条路,敌人必定跟踪而来,主力部队和群众就暴露了;往左通往棋盘陀顶峰,那里无路可退,但可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她说。
五勇士将敌人引上了棋盘陀顶峰,也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牺牲,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而是坚定不移的选择。”李芳说。
英雄壮举感天动地。为了铭记他们,1942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边区军民肩扛、身背、手提,攀山崖,翻陡壁,将一块块石料、一袋袋沙子运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狼牙山,修建了“狼牙山三烈士塔”。
“1943年,日军炸毁了这座塔。1959年,为纪念五位勇士的壮举,‘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在烈士塔原址复建,后因自然原因损坏。如今这座纪念塔是1986年第三次修建的。”李芳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英雄。他们的壮举回响在民族的记忆深处,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鸡蛋坨五勇士:血战到底的顽强之志
狼牙山五勇士跳崖一年后,狼牙山东南八十多公里的涞水县鸡蛋坨上,晋察冀军区十一分区七团二连八班的战士们,又用热血谱写了一曲“五勇士”壮歌。
8月24日,涞水县紫石口村。村边,一座展示平西红色文化的展馆正在筹备中。展馆门口,“鸡蛋坨五勇士”铸铁雕像已经落成。他们身姿傲然挺立,气势如山般坚定。
“五勇士血战鸡蛋坨的故事,就发生在曹坝岗(紫石口村的自然村)。”在涞水县委办公室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王宏艳的讲述下,我们重新走进这段悲壮的历史。
1942年12月27日,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第七团接到情报:日军从宛平、怀来、房山等据点纠集千余兵力,正向平西根据地扑来。敌人的企图是吃掉驻曹霸岗村的七团,进而窜越东大岭。
鸡蛋坨位于曹霸岗村西,崖壁陡峭、险峻异常,因形似鸡蛋而得名。此时,鸡蛋坨成为我军阻击敌人的前沿阵地,阻击任务交到了二连手里。
“二连赶到鸡蛋坨山脚下时发现了敌人踪迹,这时天还没亮。很快,前沿部队就与敌人交上了火。我军战士顽强拼杀,接连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王宏艳说。
战斗中,我方伤亡也很大。在确定机关和群众都已安全转移后,上级果断命令二连:“边打边撤,在敌包围圈形成之前撤出战斗!”为保证安全撤退,二连决定留下一排副排长李连山带领八班据守鸡蛋坨,坚持到天黑再突围。
中午过后,敌人向鸡蛋坨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突然,小战士王文兴惊讶地喊:“敌人!”李连山顺着王文兴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拨敌人从鸡蛋坨后面小道迂回包抄过来。
“机枪转过枪口一阵扫射,将敌人打了下去。子弹很快打光,李连山为了保护机枪不落入敌人手中,命令机枪手撤退。这时,阵地上只剩下5个人:李连山、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王文兴。”王宏艳说。
此时,他们已经连续战斗了将近一天,水米未进。敌人已绕道包围了上来,退路彻底被堵死了。李连山一咬牙,喊道:“上刺刀,和他们拼了!”
激烈的肉搏战后,敌人再次被打退。身受重伤的李连山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八路军誓死不当俘虏,把枪砸了,跳崖!”
“李连山未及跳下就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滚落悬崖。刘荣奎、宋聚奎一起纵身跳下悬崖。18岁的小战士王文兴,拿出一条毛巾,蒙上自己的双眼,也跳下山崖。邢贵满刺死一个鬼子后,转身抱着枪跳了下去。”王宏艳说。
付出惨重伤亡代价的日军后来才知道,坚守阵地与他们作战的八路军仅有一个班。
“副排长李连山及战士四人,宁死不当俘虏,英勇顽强精神可佩,特通令奖励……”1943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和副司令员萧克发出通令,嘉奖五位烈士。
“八十多年过去了,鸡蛋坨五勇士的故事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他们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王宏艳说。
挂云山六壮士: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
8月23日,井陉县挂云山卧狼垴。六角凉亭中,挂云山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碑前摆放着几捧黄色的菊花,是群众前来悼念时献上的。
卧狼垴不远处的一座山头就是挂云山的主峰。它孤峻而立,石壁如削,下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那里就是六位壮士跳崖的地方,他们当时没有丝毫犹豫。”78岁的三峪村村民康三竹在挂云山脚下长大,对英雄的故事十分熟悉,如今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何等的勇气和决心让壮士们纵身一跃?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破袭正太铁路后奉命转移,驻石日军展开围追堵截。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平井获支队二大队三中队在李鸿山的带领下,到挂云山设伏牵制日军。
一同前往的还有当地多个群众组织成员,妇救会干部吕秀兰是其中一员。
9月6日黎明,日军追至挂云山附近,三中队故意鸣枪、吹号。日军以为是八路军主力,遂兵分5路围攻挂云山。
“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我方在人员少、武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奋勇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到中午时,日军的进攻没有取得进展。”康三竹说。
看到进攻受阻,日军调来一架飞机进行侦察。就在此时,敌人的山炮再次开始轰击,李鸿山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指挥的重任落在了吕秀兰肩上。
到了下午,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基本完成了。吕秀兰决定让大部分同志突围,自己带领刘贵子等5名战士留在主峰,继续牵制敌人。
“他们打光了子弹,拿着仅剩的几颗手榴弹准备突围。敌人围上来想抓活的,吕秀兰知道已无路可退,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随后,康三堂、刘贵子、李书祥、康英英、康二旦也跟着跳下悬崖,6位壮士全部牺牲。”康三竹说。
太阳落山时,日军占领了挂云山。他们没有想到,将近一天时间,顽强抵抗他们两三千兵力进攻的,竟是百十来个“土八路”,连八路军主力的影子都没见到。
“吕秀兰本来负责带领群众转移,但她认为自己是干部又是当地人,应到第一线,便主动请缨留下抗击敌人。”康三竹说,这位女英雄英勇果敢,在民众中有很高威望,大家都特别信服她。
其他5位壮士,康英英是平井获支队二大队三中队战士,刘贵子是三中队的炊事员,康二旦在政府中担任助理员,李书祥是一名青年先锋队员,康三堂是一名儿童团员。他们5个人中,年龄最大的27岁,年龄最小的仅15岁。
“他们本是一个个普通人,有人还未成年,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直面死亡。他们舍弃的是生命,取的是家国大义。”康三竹说,“我要把英雄的故事一直讲下去,把壮士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
相关
群众组织是如何支持抗战的
挂云山六壮士中,负责指挥的吕秀兰是妇救会干部,李书祥是一名青年抗日先锋队员,康三堂是一名儿童团员,他们是群众组织的成员。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组织是抗日力量的重要补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这些群众组织包括农救会、工救会、文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它们用各自的方式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抗战服务。
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农救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张贴标语、挨家挨户宣传等方式,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救会积极推动减租减息运动。为了保障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农救会组织农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组织农民发展副业,如纺织、编织等。
工救会是工人阶级的抗日群众组织。工救会通过创办工人夜校、出版工人刊物等形式,向工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抗战中,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河北的经济掠夺,工救会组织工人开展罢工,捣毁日军的生产设备。为了支援前线抗战,工救会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军需物资,同时还组织工人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奔赴前线。
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救会。文救会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作品,如田间的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歌颂抗日英雄事迹。文救会还组织抗日文艺演出、举办抗日画展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妇救会是妇女抗日和反封建斗争的组织。他们支援前线,保障后勤。抗战初期,八路军的被服、鞋袜,几乎完全由妇救会组织广大妇女来制作。护理伤病员也是妇救会的重要工作。抗战期间,河北涌现出许多妇女英模人物,如“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八路军的母亲”李才清等。
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青救会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发动青年踊跃参军,二是组织青年支援前线。青救会教育青年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不能耽误农时。农忙时,青救会的学习组、文娱组和武装斗争组就化身为农民的互助组,实现了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的结合。
儿童团团结7岁至14岁儿童投身抗战行列。在河北抗日前线,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小身影,他们就是儿童团员。在反“扫荡”作战中,儿童团员们化身为勇敢的小战士,站岗放哨,带路传信。儿童团员不仅在面对日军威胁时不妥协、不投降,还在捉拿伪军汉奸、防止敌特搞破坏方面发挥过奇效。
文/河北日报记者 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