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浴血太行铸丰碑

山高林密藏雄兵 谷深壑险布奇阵

浴血太行铸丰碑

坐落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自古就有“天下之脊”“东西巨防”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中,这里更成为八路军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

山高林密藏雄兵,谷深壑险布奇阵。八路军依托太行天险痛击日寇,这里的千山万壑如铜墙铁壁,撑起了敌后抗战的坚固防线。

千峰为屏,据险伏击逞英豪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

登上涞源县银坊镇黄土岭村东的山腰,极目远眺,如巨龙脊背般蜿蜒起伏的山峦,仿佛大自然勾勒出的一幅磅礴画卷。而身旁静静矗立的雁宿崖黄土岭战役胜利纪念碑,则镌刻着一首八路军战士用热血谱写的山河壮歌。

1939年11月初,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和第一二〇师各一部在此地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独立步兵第二、第四大队主力1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辎重,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涞源位于八百里太行最北端,县城南面的奇峰之间长城横卧。抗日战争时期,出涞源城,进入长城白石口,再往南到雁宿崖和银坊,只有一条路可走,两面都是光秃陡峭的石山。”涞源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部主编姚金山说,雁宿崖一带山岭陡峭,如果在两侧设伏,诱敌深入谷中,一旦封锁住山口,敌人的退路就将被完全切断。

1939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出动2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11月3日,由涞源城出动的一股日军在雁宿崖遇八路军伏击,500余人被歼灭。这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打在日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的脸上。

“雁宿崖战斗后,晋察冀军区根据日军每遭重大打击必行报复的规律,命令部队迅速撤离战场转至机动位置休整,待机再战。”姚金山说。

11月5日凌晨,八路军又接到情报,驻张家口日军出动其精锐部队1500余人,分乘90多辆卡车急驰涞源。

战机已现。从5日开始,八路军采取“诱敌入瓮、据险伏击、牵制增援”的战法,先以少数兵力诱敌深入。

“一团一营五、六连与二十五团一部在白石口与敌交火。忽而坚决堵击,忽而大踏步后撤,像翻飞的鹞子那样紧紧缠住猎物不放,使敌人既求战不能又追赶不及,气得暴跳不止。”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曾这样回忆。

日军一步步被诱入我军设伏的黄土岭东上庄子至寨头之间的狭窄区域。7日15时,山谷间突然枪炮声大作,困于“瓮”中的日军被打得溃不成军。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在这场战斗中命丧太行山,这也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指挥官。

我军依托有利地形,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取得重大战果的战例不止此战。

在位于唐县的倒马关,八路军打赢了出师华北敌后的第一战,第一一五师骑兵营抢占制高点,成功阻击登山之敌;在井陉长生口,八路军利用两侧山沟,两次设伏痛击日寇……

太行山的千峰万壑、深谷险隘,为抗日军民穿插迂回、据险伏击提供了天然屏障。

1939年11月6日,八路军挺进黄土岭。 河北日报资料片

锁定要冲,布设防线遏敌进

冀南太行山区,309国道穿行于崇山峻岭,宛若一条系在太行山腰间的银带。

7月6日,涉县神头乡响堂铺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和生站在309国道边,指着不远处的低洼河沟说:“当年,响堂铺伏击战的战场就在这条长约30里的峡谷内。”

响堂铺村位于山西东阳关和河北涉县之间,是翻越太行山的咽喉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这里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成为他们极其重要的一条后方交通运输线。1938年3月31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此利用有利地形巧妙设伏,对日军辎重部队发起突然攻击。

“当时,日军攻占了临汾、汾阳、离石、风陵渡等重要城镇,正向黄河其他渡口进犯。响堂铺伏击战打响前,八路军刚在神头岭地区重创日军。”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文研室工作人员靳晶说,日军为支援黄河沿岸的行动,严令后方加快补给,进一步加强了对邯(郸)长(治)公路沿线的警戒,公路上的运输也更加频繁,日军运输汽车一次几十辆甚至上百辆集队通过。

经仔细侦察,第一二九师得知,日军一个运输车队将在3月31日由长治返回武安。又经反复研究和实地勘察,该师计划在响堂铺一带伏击敌人。

30日夜,八路军各部队秘密进入伏击区域,在邯长公路上布置好一个长长的“口袋”。31日8时许,日军第十四师团的辎重部队及掩护部队400余人进入伏击圈。

“啪!啪!”两枚绿色信号弹升上天空。顿时,枪声响彻整个山谷,步枪、机关枪、迫击炮一起开火,手榴弹成堆甩向敌群。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很多汽车中弹起火,车队瞬间陷入瘫痪。

战斗打得干脆利落,经过2个小时激战,八路军歼灭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毁敌汽车180余辆,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战斗破坏了日军的运输补给线,打乱和迟滞了其进攻部署,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并策应我军在晋西和晋西北地区作战。”靳晶说,响堂铺伏击战被刘伯承称为“伏击战的典型范例之一”,给近距离观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教学课。

全民族抗战初期,日军处心积虑地抢占中国重要交通线,以便继续扩大对华侵略。全民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了实现“以战养战”的阴谋,更是加大对交通线的控制。在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的太行山,抗日军民在一处处交通咽喉浴血奋战,在敌后筑起一道道钢铁防线。

1939年5月,为阻止日军打通涞(源)易(县)公路,粉碎其切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地区与平西(今北京以西)地区联系的企图,晋察冀军区部队打响大龙华战斗,歼灭日军400余人。

1939年12月,第一二九师主力及晋冀豫军区部队联合第一一五师发起邯长公路破击战,打破了敌人对太行根据地的分割封锁。

“这些战斗粉碎了日军的封锁企图,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步伐。”靳晶说。

以变治变,灵活战术克强敌

横山湖碧波荡漾,太行山层峦叠嶂,坐落在灵寿县横山湖东岸的陈庄歼灭战陈列馆庄严肃穆。

“抗日战争时期,陈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后方机关所在地,也是联系晋察冀军区山区根据地与冀中平原根据地的枢纽,因此被日军视为‘心腹大患’,成为‘扫荡’的主要目标。”陈庄歼灭战陈列馆讲解员孟杰说。

1939年中秋节前夕,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旅团长水原义重精心谋划,拟率领1500精兵,一举拿下陈庄。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和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获悉日军行动后,决心歼灭进犯之敌。

“陈庄歼灭战激战6天5夜,歼敌1380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窜袭我根据地的嚣张气焰。”孟杰说,战斗中,狡猾的日军在进攻和逃跑时,反复制造假象隐蔽企图,而八路军多次随机应变调整作战部署,以变治变,克敌制胜。

获悉日军进犯陈庄的情报后,八路军将当地百姓及时转移,在敌人必经的大路附近布下“口袋阵”。9月25日晚,日军进占慈峪镇,次日继续试探性进攻,但在钻进“口袋”之际突然回撤至慈峪,并伪装向灵寿撤退。

日军采取声东击西新战术,以小部兵力由东南向陈庄发动正面佯攻,主力绕小路由南向陈庄轻装急进,以求偷袭。27日上午,日军主力1100余人占领陈庄。

“贺龙认为敌人孤军深入,增援和补给困难,必将迅速撤离,因此决定将计就计,集中优势兵力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在敌人回撤时利用有利地形歼敌于运动之中。”孟杰说,八路军指挥部判断,耍花招搞佯攻的日军,撤退时极有可能不沿来时小路回撤,而是顺东南大路逃跑,因此立即调整部署,在冯沟里地区再次设下埋伏。

28日晨,侵占陈庄的日军在焚烧房屋后东撤,10时许全部进至冯沟里。八路军遂发起猛烈进攻,日军死伤惨重。

“灵寿、慈峪日军800余人增援,多次组织攻击,甚至投入坦克、装甲车助战。但八路军早已依托有利地形布好一张‘天网’,猛烈痛击敌人。”孟杰说,激战至9月30日,陈庄歼灭战胜利结束。

陈庄歼灭战被誉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模范歼灭战”,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河北一次性歼敌最多的战斗。

“早在1928年左右,中国工农红军就总结出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阎丽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战斗中,将“十六字诀”继续加以创新突破,表现出高超的战机把控能力。这种智慧,在面对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日军时,显得尤为珍贵。

一场场战斗,一次次胜利,彰显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巍巍太行见证了这些辉煌的胜利,英雄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相关

八路军的“拿手好戏”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确立了“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1937年9月21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特别强调:“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

“党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相结合,将其提高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同乐说,山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够限制日军先进武器装备的发挥,八路军依托山地的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等待攻守易势,并以山地根据地为人民军队拓展作战空间、提供隐蔽场所,不仅有效牵制、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也为后期战略反攻积累了力量。

河北地处华北抗战的前哨,八路军秉持“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的原则,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建立、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由山西五台移驻河北阜平县。日军为把晋察冀边区消灭在摇篮中,抽集两万余兵力,自11月24日起,分8路围攻边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晋察冀军区针对敌地形不熟等情况,充分发挥我军灵活机动的优势,展开广泛的山地游击战。

12月4日,日军3400余人占领蔚县后又分别向广灵、涞源扑去。八路军采取占领要点、火力袭击、乘乱冲击等战术,充分利用蔚县南侧北口村之谷口地形,截击了蔚县南犯之敌,迫敌龟缩于蔚县不敢再进。

12月15日,日军1000余人由平山向温塘进犯,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凭借有利地形对其实施伏击,歼敌400余人。

至12月21日,晋察冀军区进行大的战斗8次,毙伤日军1987人,粉碎了日军的围攻计划,使边区抗日根据地站稳了脚跟。

“八路军开展的山地游击战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山区扎根,平原游击’的防御体系,为平原地区抗战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依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同乐说。

文/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