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视觉

活动

经济

融媒思政



观点

深度

乡村云


旅游

地方频道



健康

社会


平原游击出奇迹

在本无险可依的广袤平原上建起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

平原游击出奇迹

1938年,党中央在“4·21”电报中明确了发展游击战争的平原抗战战略。电报指出:“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

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无数村落响起杀敌号角,无数燕赵儿女投身抗日洪流。

八路军通过开展平原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并耗损大量日军,迫使日军陷入“处处设防、兵力分散”的被动局面,为持久抗战赢得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伏击战场歼日寇

8月28日,走进邱县香城固伏击战纪念碑园,一座高高矗立的纪念碑映入眼帘,“香城固伏击战纪念碑”9个烫金大字,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三八六旅好儿郎,打头的人是陈(赓)王(新亭)。沙滩布下口袋阵,香固四面撒罗网。大汽车冒火光,日本鬼见阎王。解了咱们心头恨,保住咱们好家乡。”纪念碑下,邱县作协主席潘永生回忆起一首当地百姓编唱的歌谣,歌谣生动记录了86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平原歼敌第一役”。

1939年1月,日军为实现“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作战方针,纠集3万多兵力对冀南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气焰十分嚣张。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分析敌情,发现日军每次受到袭扰后,一定会派出部队追击。于是决定利用日军骄纵的报复心理,派三八六旅打一次伏击战。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潘永生说,正值冬季,平原上没有青纱帐的掩护,部队行动和隐蔽十分困难。

经过再三侦察,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选定威县南香城固镇作为伏击地点。这里是一处带形沙河故道,四周长满红柳、野枣树,地势倾斜形成一块洼地。这块洼地和周边的环境正好构成一个天然的钳形阵地,是一个绝佳的伏击“口袋”。

“八路军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将驻威县日军作为打击对象,连续三天袭击并最终激怒了日军。其中一次,派出补充团第一营诱袭威县县城,日军发现袭击者是八路军新兵,更加轻视。”潘永生说,自以为是的日军被八路军牵着鼻子,一步步进入了伏击圈。最终,八路军以伤亡50人的代价,全歼日军250人、生俘8人,并缴获九二式步兵炮2门、山炮1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数十支,烧毁汽车8辆。

香城固伏击战,开创了平原歼敌战斗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1938年5月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文章精辟地指出:“往往在敌人十分起劲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正是敌人开始不利,自己开始有利的时候。”香城固伏击战的胜利,印证了这一点。

“河北平原缺乏自然屏障,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可以长驱直入,通行无阻,八路军与其作战,确实有很大困难。”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同乐说,河北平原抗日游击战的发展经历了艰苦的过程。

1938年,日军在武汉会战后将主要兵力转向后方战场,开展“肃正作战”。针对冀中的“五次大围攻”,针对冀南的“四路围攻”“十一路大扫荡”,针对冀东的“分区扫荡”轮番展开。

“日军残酷的‘扫荡’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并没有令河北军民退却。”张同乐说。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挺进支队、东进纵队、骑兵团等先后开赴冀南,冀南局面为之打开;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冀东20多万人发动抗日大暴动,冀东抗战热潮汹涌澎湃。八路军在河北敌后广泛发动群众,领导人民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抗日的熊熊烈火,在河北大地迅速燃烧。

八路军在香城固伏击战中缴获的武器弹药。 河北日报资料片

群众支持齐作战

“这棵树曾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弹拦腰打断而枯死,后又再生,可谓奇迹。”8月25日,河间市北石槽乡齐会村中央一棵大槐树下,河间历史文化研究者孙正开说。

1939年4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齐会地区与来犯日军激战3天2夜,共毙伤日军700余人,俘7人,缴获步枪200余支、轻机枪10余挺、炮弹40余箱、子弹万余发。

齐会战斗几乎成建制歼灭了号称华北日军“精锐之旅”的第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吉田大队,是劣势装备的八路军在日军据点稠密的平原地区作战的一个经典战例。

“齐会战斗是第一二〇师挺进冀中平原后第一个大歼灭战。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一二〇师熟悉在晋西北山地的游击战,但缺乏平原战斗经验。”孙正开说,齐会战斗的胜利与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踊跃支持密不可分。

第一二〇师挺进冀中后,师长贺龙十分重视当地群众工作。他四处走访后发现,虽然冀中军区成立了4个分区,但群众基础还不是很牢固。老百姓一方面害怕日军的残暴行为,一方面对装备简陋的八路军能否战胜日军心存疑虑。

“贺龙抽出部分兵力组成3个支队,深入群众开展思想工作,与地方党组织一起发动群众,在群众中树立起八路军英勇抗日、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孙正开说。

齐会战斗中,周边村落甚至百里以外的大批群众都自发赶来支援前线。四公村、邢庄村等村庄组织担架队从前线运送伤员,将伤员安顿在家中细心照料;有的群众迎着日军的炮火为战士们送水送饭;有的群众深入前线为八路军打探情报……

战士们顽强战斗的英勇身姿,更激励了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持和拥护,战后3天内就有400多名青年踊跃加入第一二〇师。

“齐会战斗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在平原大量歼敌胜利的战斗,积累了平原游击战争中以外线速决进攻打歼灭战的经验,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冀中根据地人民的抗战热情,为冀中根据地和八路军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同乐说。

在无险可依的大平原上,人民群众就是八路军的靠山。在巩固冀南、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八路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出了游击战的威风。

在冀南,抗日军民取得了邢家湾阻击战、大杨庄突袭战的胜利;在冀中,曹家庄、大曹村战斗,也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在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过程中,军民同心,建起了一个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张同乐说。

改造平原毙强敌

石家庄市深泽县白庄乡宋家庄村,平坦的田地一望无际。

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冀中平原上的村庄,发生过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村落防御战。如今,村北那面布满弹孔的墙壁,历经80余载岁月变迁,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1942年6月8日夜间,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七军分区二十二团两个连300余人在执行反“扫荡”任务结束后,由无极转移至宋庄(今宋家庄村)。

“当时宋庄是个中等村落,有400多户人家,群众基础很好。”宋家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宇天介绍,宋庄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约0.5公里,周围是土坯墙,村内房屋坚固并有地道。

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毁灭性的“五一大扫荡”。非常时期,八路军战士们随时都做着战斗的准备。虽然连续的行军和作战,让人非常疲惫,但一到驻地,二十二团团长左叶便组织战士们迅速修筑工事,并把村里的老弱妇孺连夜转移。

“战斗动员时,二十二团提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多挖一锄头,少挨一弹片’等口号,大家明白工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李宇天说。

在群众的协助下,战士们把路口堵死,把院落间打通,从村里到村外筑起了三道工事,把宋庄变成了处处相连、交叉火力密布的防御堡垒。

6月9日7时30分,宋庄工事刚刚修筑完半个小时,村东北方向便发现了日军部队。这股日军由30余名骑兵开路,后有步兵300多人。

日军越来越近,但八路军一直沉着地隐蔽着。直到日军骑兵距我阵地仅30米时,二十二团一连才猛烈开火。刹那间,一连的1挺重机枪、3挺轻机枪、1个掷弹筒及上百支瞄准已久的步枪响成一片。毫无防备的日军顿时被打得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在极短的时间内,日军先头分队就死伤殆尽。

随后日军步兵开始反击,周围的日军据点也陆续派人前来增援。到11时,日军聚集了约1800人的部队。

日军仗着人多反复冲锋,八路军先以步枪迎敌,当敌人冲到距阵地仅30米的地方时,再集中所有的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突然开火,消灭了不少敌人。

激战持续了一天,日军久攻不下,便开始施放毒气。八路军战士们退到第三道工事坚守。夜色降临后,趁敌人松懈之际,八路军突然从地道杀出,突破了敌人的重围。

“宋庄防御战中,八路军以伤41人、亡32人的代价歼敌400余人。”李宇天说,冀中平原上一个毫无遮挡的小村庄,依托村落工事,打赢了一场奇迹般的战斗。

平原斗争无险可据,抗日军民就积极改造平原地形。他们拆除中心城镇城墙,令敌人无以据守,我军来去自如;他们进行挖沟运动,把平路挖成深沟,令敌人无法通行,我军便于隐藏……

“配合地道战、地雷战等创造性的游击战法,河北平原变成了埋葬敌人的巍巍群山与汪洋大海。”张同乐说。(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相关

在平原上创造新打法

伏击战需要利用地形地物形成兵力的局部优势。与地形复杂的山地相比,开阔平坦、缺乏天然遮蔽的平原地区伏击难度显著增加。

尤其是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抗日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部队大量减员、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而日军到处构筑碉堡,设立据点,修筑公路,挖掘封锁沟,企图造成“五里一‘点’、三里一‘碉’,公路纵横,沟墙穿插”的细碎分割局面。冀中平原游击战进入更加困难的局面。

即便如此,冀中抗日军民坚持长期开展游击战,不断创造新战法,多种新战术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得到发展。

依托村落房屋打击敌人的村落伏击,是在点碉林立、沟墙纵横、敌人活动猖獗的环境下,冀中抗日军民常用的一种战术手段。

日军为了防范被袭击,在进村“扫荡”时会采取梯次队形、多路并进等战术。对此,冀中八路军又发展出村落连环伏击战,将部队分散配置到临近各村,隐蔽宿营,有时暴露一部分,诱敌来攻,被敌攻击的分队正面阻击,其他分队从侧后攻击,相互支援,轮番战斗。

在村庄反“扫荡”斗争中,一个院落就可能是一个伏击地点。院落伏击准备时间短,有助于迅速消灭敌人。伪军到高阳县陈庄抓丁抢粮,村民让住在家里的八路军巧妙地分头隐藏好,自己佯装在院子里切菜,待伪军进入院内,村民一挥菜刀,战士们一跃而起,刺刀直逼伪军胸膛。

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曾在文章中写道:“平原游击战争的特殊性是依靠黑夜和夏秋两季打天下。”

夜间伏击,抗日军民可秘密大胆地接近敌人,先隐蔽潜伏,再趁敌人出据点、出碉堡等疏忽大意时,突然集中火力杀伤敌人。夜间伏击要求部队格外肃静,且不贪俘获,实现战斗目的后马上撤走。

夏秋两季青纱帐生长期间,则宜野外伏击。青纱帐掩护,便于我军隐蔽也便于敌人逃走,此时野外伏击强调观察与指挥的密切联系,以及火力运用与冲击运用的协同配合,做到“近开火,短突击,枪一响,炸弹到,刺刀到”。

文/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